一、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
(一)必然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通用语言。根据孙太群,黄远振(2009)的统计,全球有45个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35%的人讲英语。英语是联合国最主要的工作语言,75%的电视节目使用英语,80%的互联网信息用英语传播。英语的世界化和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同时,英语的国际化加速了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本土化进程。世界各地的英语构成了英语的变体,形成了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内圈英语。作为昔日英国殖民地的美国,发展了独特的英语表达方式和词汇,成为了独立的美国英语,与作为母体英语的英国英语相抗衡,甚至其影响力超过了英国英语,以“美国英语优越论”代替了“英国英语优越论”。(庞秀成,2008)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或主要外语的国家和地区,也形成了本地化的变体,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南非英语等外圈英语。
http://ukthesis.org/yyxzy 中国英语就是在英语成为全球化的语言、世界英语变体应运而生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英语变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英语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二)界定从1980年葛传槼先生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概念开始,中国的外语界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英语的定义、定位及其和标准英语的关系。汪榕培(1991)认为中国英语是“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多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在此基础上,贾冠杰等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从以上三个颇具代表性的对中国英语的界定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英语具有规范性(以标准英语或称规范英语为核心)和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点的表达方式)两大特点。前者是决定了中国英语能被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有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在世界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特点”无疑对建构中国的文化身份、促进中国文化的输出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时至今日,对中国英语的研究焦点从最初的对中国英语的界定、定位逐渐转向其背后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从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等层面研究中国英语,其中不乏对中国英语的实证研究(文秋芳,2003;王昀,2007;兰军,2010),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英语的发展。#p#分页标题#e#
二、中国英语与中国的文化身份
(一)文化逆差―中国学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早在200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岳川教授曾撰文呼吁“在‘全球化’与后殖民地的世界语境中,我们必须正视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否则中国文化就会被西方思想所淹没”(2004:5),并提出“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是基于世界主义并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由于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和媒体对中国的不利宣传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文化交流出现了严重的逆差和入超。根据王岳川先生的统计,20世纪中国翻译了西方大约106800余册著作,而西方翻译中国20世纪著作仅几百册,这个数据虽然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西翻译著作出现了巨大的文化逆差。另一方面,由于英语世界化、国际化的优势,中国人学习英语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母语危机和文化危机。一些学习英语的人不懂得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了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我们传统的文化受到了威胁,中国的文化身份正在被扭曲,更有甚者,西方一些主流媒体刻意宣传中国威胁论,任意曲解中国。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身份,其国民就会慢慢地失去文化认同,从而丧失民族的凝聚力。(王岳川,2004)因此,中国的学者必须关注中国的文化身份问题。(二)中国英语―中国文化身份的构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是文化身份的重要标志。中国英语反映了中国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其语言特点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以其规范性和中国特色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跨文化交流中,建构着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例如,与时俱进(keep pace with times)、吃大锅饭(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ublic pot)、端午节(Dragon Boat Festival)等在表达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程中,既符合英语的基本规范,又与中国的国情密切联系,在英语全球化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身份。
三、中国英语与中国的文化输出
(一)中国文化输出的呼声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随着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国际交流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呼声也越来越责任编辑:董豐五、逆向合作中的关系准则(relation)关系准则是指要说相关的话。广告商故意让广告语违反关系原则是为了避免说话太直接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目的是拉近消费者与商品的关系。如:The Top Satisfaction. 这是Hilton香烟广告。广告并没有交代任何的关系者,表达的内容似乎与Hilton香烟风马牛不相及,不过,当我们假定读者是广告商或是合作者,它隐含的意义就容易理解:抽Hilton香烟,你能获得Top Satisfaction。间接告知了消费者Hilton香烟的优良品质。在现实交际中,话语相关的程度越低,需要读者做出推导的努力就越多,广告效果就越好。这则香烟广告的实质是要消费者出钱购买商品,过于直白的表述往往会令消费者对香烟感到反感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广告主就必须运用巧心设计得体的广告语,使其恰好地反映出广告主的真实意图,这从某种角度体现了语用学的关系准则。艺术化广告的创作就是要不断标新立异,有新意才能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使广告能够在消费者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逆向合作可以产生幽默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提高广告的记忆度,增强说服力,使得消费者在不自觉中受到广告艺术的影响,进而购买其产品。高,中国人正从各个方面有效地进行着文化输出:210所孔子学院在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立,以其形式多样的汉语及汉文化推广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国,关注中国文化,也使得更多人开始学习中文,出现了汉语热。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以汉语作为媒介的中国文化的输出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中文或汉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是非常边缘的,中国文化的失语现象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存在的。王岳川教授在提出“发现东方”和“文化输出时”曾说:“中国再也不能等着西方来发现,‘发现主体’不再是传教士、不再是西方,而是我们自己”。因此,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西方的汉学家来发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而要积极主动地将中国的文化精品推向世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标志,在文化输出时的作用举足轻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相互了解必须有语言媒介。目前,虽然学汉语的人逐渐增多,但汉语的全球化尚不具有可能性,只能用英语的形式来输出中国的思想文化。#p#分页标题#e#
http://ukthesis.org/ 正如王宁(2009:17)所说:“我们要想使得中国人的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地进入国际前沿,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暂时借助于英语的中介。”他认为,在与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的时候,即使用的是英语,但话题的内容和观点却是中国的,即本土的,这会更有效地将中国文化介绍到全世界,从而使中国的人文学者在国际论坛上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强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中国英语―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英语尚处在发展阶段,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在世界英语大家庭中尚未像其他英语变体那样被广泛地接受。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英语也频频出现在国内外各大媒体上。这些中国英语通常采用拼音加注释、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的方式,具有典型的汉语特色。再者,中国英语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充分的可理解性和交际功能,例如作为国际主流媒体之一的BBC在报道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时,频频使用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英语,天宫一号(Tiangong 1),中国宇航员(taikonaut),等等。因此,中国英语是除汉语之外,中国文化输出的最好的辅助语言媒介,是中国文化输出的有效途径。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了解自己的文化,但目前的文化教学中还存在着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文化失衡现象,导致很多学习英语较长时间的人也无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提高中国人,尤其是英语学习者对中国英语的认识,以中国英语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准确的英语表达才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流、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的关键所在。中国文化的输出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还需加倍努力,利用彰显中国文化身份的中国英语坚持文化的可持续输出,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全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