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介语理论
(一)中介语理论的形成中介语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1967 年 Corder 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书中。 在这篇dissertation中,其把学习者尚未达到的目标语能力称为“过度能力”。而真正使用中介语概念的则是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 Selinker 在其dissertationLanguage Transfer 中首先提到的,并于 1972 年确立了中介语的概念。Selinker 指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 IL)是指二语言或外语习得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目的语知识系统的连续体。简单地说,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是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language, NL)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 TL)之间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和交际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而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逐渐靠拢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它兼有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特征,并以母语为出发点,逐渐向目的语靠近,却不完全等于目的语。中介语研究的目的本是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语言系统的本质,从而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过程和外语学习过程的规律。
http://ukthesis.org/yyxzy 大量的有关中介语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中介语的发展过程是习得者不断地做出有关目的语假设并且证实自己假设的过程,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发展的阶段性和内部的一致性。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所做出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理而产生的语言系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连续体,它随着新的语言规则的摄入,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二)中介语产生的根源Selinker 在研究中,从认知主义观点出发,把中介语产生的根源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由于他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母语的惯用法,例如其基本的词汇以及特有的语法结构,那么他们对于目的语的学习就会受到极大地影响,尤其是在语法结构和词汇表达上会倾向于母语,因而产生表述上的错误。二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目的语规则的过度概括。二语学习者往往把母语中的规则当做普遍的规则来用,这会使目的语的语言结构趋于简单化,从而产生一些目的语中根本不存在的结构变体。这种结构只反映了目的语的特征,而原有的母语特征已消失无踪。三是训练转移在目的语课堂上强调某种规则和结构也会引起迁移,这大多是由于语言讲授者的讲授方法不妥或教材内容不当所造成的。四是学习策略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某种语言时,其语言能力还没有达到熟巧运用(proficiency)的程度,却试图对该语言进行策略性处理。这种策略包括使用、简化、减少、迁移、省略、替换、重构等。五是交际策略是指二语学习者在遇到(交际)困难时所使用的一套系统的技巧。交际策略包括接受(即理解)和表达两方面。交际者通常在不同的阶段会选择不一样的交际策略。Selinker 在其著作 RediscoveringInterlanguage 中称语言迁移为中介语理论的精华,强调语言迁移对二语学习者建立目的语知识系统所起的作用。#p#分页标题#e#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
(一)中国英语的概念著名的语言学家,复旦大学教授葛传规先生在 1980年首先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而这些东西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他的这一说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的出现,并指出了这些特殊英语表达的正确性。汪榕培先生在1991 年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摘 要:中介语理论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中国英语是一种受母语(汉语)影响的中介语变异体,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依据中介语理论探究中国英语的本质特点、存在依据及其发展前景,以求使其在促进对外交流、弘扬中国文化、规范和发展中国英语方面产生一定现实意义。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谢之君(1994)认为“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能够进入英语交际,其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水平有关”。罗运芝(1998)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征的英语变体”。根据各个语言学家们的定义,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一是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二是中国英语是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它是用英语表达中国社会各个领域中存在和发生的特有事物,而这些英语词汇却不属于讲英语国际和民族所惯用的词汇。三是中国英语不受母语干扰,能够进入英语交际,符合英语规范。四是随着英语在中国社会的普及,中国英语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它必将借助语言这门工具不断丰富和发展中西方文化。(二)中国英语的语言特征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受汉语语言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中介语变异体,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过渡现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由于受到母语(汉语)惯性思维的影响,中国英语在语音,语调,词汇,句法和篇章等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了变异,而其中词汇层面的反映较为明显,语法和语音方面相当稳定。语音层面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段音位和超音段音位方面。通常用来表达词法结构的概念叫做音段音位,它主要包括元音和辅音以及它们在各个音节中的配置;在英语发音中常常出现音素替换现象,因为汉语中有 40 个音素,而英语中却有 48 个,这就使得中国英语中有用相似的汉语音素来替代英语音素的现象。另外,在超音段音位方面,中国英语和英语的不同在于声调和轻重音不同。众所周知,汉语中的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的声调,可是英语单词没有固定声调,这就产生了汉语每个句子的高音模式和英语完全不同,它大多呈现出调子比较高,而且没有太多的起伏的特点。其次,在轻重音的变现上,两种语言也有很大的差别。中国英语中的词语重音较多,而且由于它们都有声调而使其不容易被弱化。这都是中国英语在语言层面上所体现出的特殊性。中国英语在词汇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尤为集中和突出,同时也涉及很多的领域。在汉语中不断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借词,它们由于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而一时无法被别的词语所取代,这些词所表达的意义通常简洁但准确。这些带有时代烙印的词汇对于日后中西方语言文化的交流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以更自然地方式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播的世界的各个地方,如今有愈来愈多的西方学者对此津津乐道。在句法层面上,中国英语中汉语的影子也无处不在,即句子成分之间主要取决于语义上的搭配是否合乎事理,而不太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即重意合(parataxis),句子的表意主要依赖内部的逻辑,中国英语的句子中常常出现主语缺失或谓语的缺失甚至叠加的现象。语言学者普遍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语句子力求工整,有时会为了使表达效果更好而特意使用某些词语的重复。在语篇层面上,隐性连接是中国英语在句式连接上最大的特点。它往往不需要词汇和语法的衔接手段,而只依靠词语和句子的内在逻辑关系,便构成连贯的语篇。因此,二语学习者在英文写作中不善于使用表达关联的短语,而仅仅有逗号将句子连接,看不到连词。另外,中国英语中如需表达文章主题,多使用螺旋型序列展开,即先烘托外部环境和文章背景,并在将其表达清楚后才给出语篇的中心意思,以此给人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感觉。#p#分页标题#e#
三、中国英语的存在依据和发展前景
大约一百多年前英语中就出现了大量汉语借词的涌入。而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开放,与西方各国的对外文化和商贸的往来愈来愈频繁,英语中不断出现了大量的借用词汇来反应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特有事物和特殊现象。如 Tai Chi(太极拳 )、Kung—fu(功夫)、silk(丝)等。这些词汇在英语词典中找不到,对于西方人来讲非常陌生,因为它们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使用的特别说法。在世界愈来愈全球化的背景下,英语俨然已成为一门无法替代的国际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它的本土化特色也大大加剧。本土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再生的过程,是英语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不同的制度和实用性变体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如除了原有的美式英语、英式英语、加拿大英语外,又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国家出现了新加坡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等,他们也渐渐为英美国家所认可。与此同时,在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也出现了日本英语、巴基斯坦英语等,这些语言变体愈来愈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而说英语国家的专家们对此也表达了他们的重视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http://ukthesis.org/ 在这一大环境和背景下所产生的中国英语,由于其反映了英汉思维的极大差异而备受英语学习者的重视。中国英语是二语学习者在英语交际过程中由于无法准确表达中国特有事物,而为了保持与母语所要表达的历史,文化以及内在含义相一致而出现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这在文化和思维的结构上属于一种补缺现象。由于中国英语极具中国特色,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英语的词汇得到丰富,其表现力也大大增强,同时也使英语这门国际化语言在中国的影响力得到提升。然而从目前的推广发展状况来看,中国英语还处于它的雏形期,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持续而稳定的系统,所以,作为语言教育者,我们有必要不断对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深刻探讨其在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规律,并对此进行有目的的研究,相信这对于以语言为载体来弘扬中国的文化,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对外交流,从而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中国英语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