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本科生毕业dissertation
浅析自媒体时代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微传播”理念
学 院: 传媒学院
专 业: 广播电视编导
学 号: 1080308410
学 生: 周陈
指 导 教 师: 姚义静
2012年5月
摘 要
随着人们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要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性。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为主的当代,微博,博客,论坛,开心网,微电影等各种以“人人都爱传播,人人都当主播”的互动式平台大量涌现,新媒介已能独挡一面。自媒体概念也正是在这种草根苏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在当代的自媒体时代,在微传播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以及运用之后,大量的信息随之产出,信息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了,这种精神食粮被偷工减料或是参杂了各种不良的激素,五花八门的信息随着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它的有用性被消减了,它的服务性变弱了,信息在数量上猛增,而它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笔者主要通过对微博客的两大主力军--中国的新浪微博和国外的Twitter的发展现状进行数据上的统计搜集以及在市场的定位走向进行浅析,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微传播的有着一片很好的发展前景,那在这样的发展背后究竟会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光鲜的发展背后什么是我们应该做足的发展中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微传播;发展策略
Abstract
A new breakthrough has been made as the spreading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eds up, which requires more and more “right” information both in quantity and in quality.As the main spread of CMNET contemporary,Wei-bo, Blog, BBS, Kaixin001 website, Micro Movie and other communicating channels like this have blossomed, serving as interaction platforms, practicing the ideal of “Everyone loves news-spreading, and everyone loves to be an anchor ”. These new forms of media have emerged as new actors working independently in our daily life, thereafter comes into being the idea of We-Media.In the contemporary of We-media Time, with the idea of Micro-Spreading being widely accepted and used, a large amount of technology has come into being. In this case, information seems “less pure” than in the past—being cut off or added with other “toxic stuff”, causing the “Information Boom”. Therefore, as information increasing in number while recessing in quality, its usefulness has decreased, so as its role of serving. In this article, I will use the data-collecting metho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market positions and developing trends of two main actors in the field of microblog--Sina microblog in China and Twitter in America. According to the data I have collected, I can easily conclude that Micro-Spreading has a bright developing prospect in the future. what effects will it bring to our life? And what should do with it? The answer is all the needed measures in its developing process.#p#分页标题#e#
Keywords: We the media age; Micro propag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目 录
1. 绪论 4
2. 自媒体时代 5
2.1 自媒体的定义 5
2.2 自媒体的特征 6
2.2.1 操作简单,适用于广大“草根”平民 6
2.2.2 创新节奏快,扩散性强 6
2.2.3 多元化多向性的传播 7
2.2.4 把关意识不强 7
2.3 自媒体的进化—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7
2.3.1“快餐文化"发展的背后—微传播 8
2.3.2 微传播与新媒介“快餐文化”的区别 8
3. 微传播的发展现状 8
3.1 国内现状 8
3.2 国外的现状 9
3.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9
4. 传播过后, 新媒介“快餐文化”的产生 10
4.1 “快餐文化”带来的影响 10
4.1.1 海量信息堆积,造成真假信息难辨伪 10
4.1.2 对传统传播观念及方式的冲击 10
4.1.3造成了媒介的跟风趋势 10
5. 自媒体时代下微传播的发展战略 11
5.1 规范化的把关理念 11
5.1.1 国家和政府 11
5.1.2 有较强经济势力的利益群体 11
5.1.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 #p#分页标题#e#12
5.2摆脱“快餐式”的信息发展趋势 12
5.3微技术的运营平台的到位 12
总 结 14
参考文献 15
附 录 16
外文资料翻译 16
外文出处:《We Media》 16
外文资料原文 18
致 谢 21
1.绪论
如今,中国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的节奏也在加快,各类新型的创意信息层出不穷。在现代强大的媒体社会的推波助澜之下,在手机已经泛滥的眼球经济时代,各式各样崛起的新媒介已经统领了大众的眼球。Michael H.Goldhabe 1997年在美国发表的一篇题为《注意力购买者》的文章中提出的“注意力经济”,[1]实际上就是“眼球经济”。
在这个快节奏盛行的时代,电视的收视率需要眼球的观看,杂志的发行量需要眼球的阅览,而网络的点击率更需要眼球的点击,这些最终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崛起的新媒介就像一个变化无常的“巨型金刚”,每天都以不同的面貌变化着。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在革新,旧的传播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信息全球化传播中,信息传播已经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其中以网络传播手段最为突出。互联网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它既不是一种提供某种信息的媒介,而只是一种信息平台,看到别人的信息和发出自己的信息。[2]这无疑标榜了一种新的价值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自我”价值,这也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2. 自媒体时代
随着人们信息化普及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信息的要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性。在移动互联网传播为主的当代,微博,博客,论坛,开心网,微电影等各种以“人人都爱传播,人人都当主播”的互动式平台大量涌现,新媒介已能独挡一面。自媒体概念也正是在这种草根苏醒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就说道:We are at the beginning of a Golden Age of journalism — but it is not journalism as we have known it.[3]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新闻开始的年代,这里的新闻不仅仅只是指我们所知道的新闻。言下之意就是说信息是不会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传播的,信息的传播正将全球连成一个信息网。而当代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正是充当了这个信息网的助推剂,将各式各样的信息汇聚到一起,展现在人们眼前。这无疑给自媒体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推进了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弄清楚这些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学习和了解究竟什么是自媒体?它和我们现代新媒介究竟有什么关联?这也是我们了解和掌握当代传播现状的重要知识点。#p#分页标题#e#
2.1 自媒体的定义
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4]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迎合并满足了民众自由表达的渴求,参与度积极高涨,社会认知度高成了自媒体效应的最佳目的。网络拥护者的数量在日益增加,这其中大部分都是草根级的平民人物。在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媒介后,当然这跟媒介自身的特点有关,他们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传播自己的价值,在这种越来越自我的个人主见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后,这样,久而久之,自媒体就很好的充当了大众说话的“喇叭”功能,使其声音得到传播,最后得到认可这样一个过程。
在自媒体时代,各式各样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后,在经过大众的一致认可后,才能允许这样的声音美声远扬,反之,得到的就是大众的嗤之声。这是因为民众自己能掌握这样一场淘汰赛,自己既是评委又是参赛者,同时又是观众,这就形成了一个“全民皆主”的大舞台。之所以能形成这样一个大舞台,这和自媒体自身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2.2 自媒体的特征
2.2.1 操作简单,适用于广大“草根”平民
自web2.0技术的互联网运用以来,网络用户的数量也达到了空前的壮大,人们已经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发布和分享自己的各种观点,主流媒体的声音已经渐渐的被新新媒体的厮杀声所淹没。继最早的DIY个人网站牛刀小试了之后,后来兴起的的开心网,博客,论坛,外国的facebook ,腾迅QQ,Qzone以及现在如火如荼的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微电影,微视频,以及国外的Twitter等等,这些都是近年来自媒体的代表。不难发现,这些以电子化,现代化运行的新媒介都具备简单易操作性,让人很容易上手。不论身份等级的限制更是吸引和造就了大批的忠实粉丝的追捧。就像如今一个很典型的也是自媒体运作的最成功的例子—新浪微博。稍微有点闻识的都知微博,都上微博,甚至网上流行的见面最热乎的问候就是“你今天围脖了吗?”
由于自媒体本身所具备的操作简单性,门槛低,这让网络自媒体数量日益庞大。在掌握了自媒体这样一种工具后,通过文字发布或转述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人们感情的互相交流,在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相互之间的信息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在时间上传之久远。文字让一个人可以向他从来没见过的人,甚至还没生出来的人说话。[5]通过文字的这种隐匿性功能,让自媒体的功能发挥到了最佳的效果。#p#分页标题#e#
2.2.2 创新节奏快,扩散性强
在网络发展还没像今天这么迅猛前,人类的传播的主要方式还是依靠传统媒介,像电视,广播,报纸这些等等。在网络发展经过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传播的媒介开始发生变化,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主要偏向于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属于点到面的传播,就是大规模的媒介组织向大范围的受众传递大批量的信息的过程。[6]与传统的传播方式对比,当代的传播方式更偏向于人际传播,它更注重信息的反馈feedback,它更有利于人们之间信息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而自媒体就是人际传播运用的最广泛的例子。它容纳百川,能够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在社会系统中推广或扩散的的过程中,它与人际传播密不可分,这样一个传播过程中往往会涉及新事物之流行的特殊传播形式。层数不穷的创新信息伴随着它传播快的特点,往往使新的事物或新的概念在第一时间被众人所知晓。
在创新扩散大的研究中,最有成就的当属罗杰斯与休梅克。1971年在他俩合著的《创新的传播》一书中,提出了有名的扩散模式。[7]由于自媒体吸收的信息量大,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也是在大面积的传播给受众,这就导致了它的扩散性强,既然能海纳百川,所以它也能传之千里。
2.2.3 多元化多向性的传播
由于自媒体接受的信息来源四面八方,良莠不齐,所以这就引起了在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多元化和传播的多向性。信息接受者在自我传播的过程中就会有选择性的进行转播或复播,实行第二次社会传播,引起更多人的认知或从众现象。最终的结果就是让有效的信息传达给需要的人,让这些信息服务于各个需要帮助的行业。而那些无用或反面的信息,因为违背了在每一个人心目中存在着彼此共处的一个社群想象。[8]所以,在二次传播的自动筛选过程中要不就淘汰掉,要不就引起更多的舆论共鸣,形成反驳与质疑。
2.2.4 把关意识不强
在信息爆炸的多媒体时代,通过多媒体这样一个平台,人人都能掌控话语权,表达心声的力度更强了。像现在流行的新新词汇,大部分全兴起于网上,一些好的,具有创意的词汇甚至还被纳入了汉语词典,这是传播过程中好的一面。而坏的一面呢?由于信息已经达到了泛滥的这样一个状态,所以产生信息垃圾是必不可免的。这跟当今时代的发展所追求的“更快”的节奏有关。大量的产出,只注重数量而不注重质量,就像餐食品一样,它所能产生的垃圾是不可小觑的。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原因,就是在“自我”这样一个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后,自媒体的把关意识渐渐忽视,对信息的把关意识不强,新闻或信息背后的真实性已经遭到质疑,是否只是一种炒作,宣传自我价值。用阿特休尔的话来说,“在所有的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着政治和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新闻媒介都没有展现独立行动的图景,而是为那些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服务。所以,对信息的把控度还应提上心头。#p#分页标题#e#
2.3 自媒体的进化—新媒介的“快餐文化”
如今社会的发展加快,自媒体的发展如火如荼,媒体因只追求时效,大量的信息伴随产出。海量信息造就了新媒介的“快餐文化”现象。在百度上搜“快餐文化”它的定义是只求速度不求内涵的一种现象,比如看名著只看精简版,想学东西只想报速成班。[9]新媒介的“快餐文化”是自媒体的进化论,它是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产物,是人们只追求其名而不求其实的表现。就像市面上的那些快餐食品一样,他只凸显“快”,但缺乏营养。
2.3.1 “快餐文化"发展的背后—微传播
因快餐文化发展的核心是只注重“快”,这和当今流行的“微传播”不谋而合。微传播的核心是“微”,即传播的以最简短的内容以最快的速度传播给受众。所以这也道出了微传播的发展其实就是一种快餐文化,即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加快传播的内容。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曾提出一个讯息:媒介即讯息。 [10] 也就是说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而微传播的出现正是当下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的写实。
2.3.2 微传播与新媒介“快餐文化”的区别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时代的不断推新,快速便捷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微传播正好弥补和满足了时代快速发展中人们对快餐文化消费的需求,但是微传播是不是就等于新媒介的“快餐文化”呢?微传播以传播微容量为主,从传播的形式来看的确属于新媒介的“快餐文化”下的产物,但又不能说它完完全全就是“快餐文化”,两者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的。
当下,借助手机和网络的发展,微传播的主要形态有微博,微电影,微访谈,微论坛,浅阅读...它们都以“微”字著称,以短小快捷的内容为核心,它的这种传播内容形式与快餐文化的”快”有异曲同功之处,都是以最快捷的速度满足人们的需求。再者,微传播只是新媒介“快餐文化”下的衍生物,它俩的发展是有个先来后到的顺序的,可以说新媒介快餐型的文化消费方式催生了微传播的崛起。
从性质上看,微传播属于一种动态的传播形式,而新媒介的“快餐文化”则是属于一种意识形的的消费文化形式,两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微传播的发展现状
#p#分页标题#e#
3.1 国内现状
在过去的一年里,就中国的自媒体发展状况来看,微博是中国互联网上最红火的一个网络舆论载体,也是以微传播为发展理念发展得最快的一个产品。微博的兴起这和国外的Twitter绝对密不可分,可以说是中国版的Twitter,它是一种模仿式的创新。微博最初的定位只是以一种简单快捷的方式来娱乐大众,渐渐地它也开始发挥越来越显著的政治功效,并作为一种民主化和媒体化的工具彰显社会效应。就像先前不久的“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以及“动车事件”等等,它都以最快捷的报道方式充当了主播的功能,同时又以舆论的方式传达到政府机关那里,引起社会共鸣。微博具各个功能于一身,所以自一推出,就受到了众人的喜爱和追捧。
据新浪CEO曹国伟通过电话会议向外透露,截止目前新浪微博用户数已突破2.5亿规模。[11]同时新浪微博已和多家企业和网站建立了链接和共享的合作关系,明星,名人,政府机关以及媒介的入驻更是让微博百家齐放,热闹非凡。不得不说,微博的诞生是自媒体时代下微传播衍生和运作得最成功的例子。据TechWeb8月23日的消息,美国东部时间8月22日早上,新浪微博以“Share happiness with 200 million people here!”为宣传语,在美国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中心的纳斯达克塔楼展出广告。这意味着新浪已经做好了进军国际市场的准备。
3.2 国外的现状
要论个微博客的鼻祖那非Twitter(推特)网站莫属。Twitter网站于5年前发布,创立于2006年7月13日,它已经从一个最初以未知的短信和网络服务的网站发展为一个最具关注力的社会媒体。国内的微博客大都数的灵感
都来源于国外的Twitter。如国内著名的微博有网易微博、搜狐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MySpace聚友网等数家网站。在一份Social Networking的调查报告中显示,Twitter的使用由网络使用者年龄自2010年底已经翻了一番(9%至19%),年龄使用从35-44也大幅增加(8%降至14%)。[12] On Friday, Twitter's engineering department said in a message sent out over the micro-blogging service that 350 billion tweets were delivered each day.2011年7月8号,Twitter工程部门通过微博更新一条消息说,每一天的微博发放量为3500亿条,可见微博在国外是多么受到人们的喜爱。[13]
3.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笔者主要通过对微博客的两大主力军--中国的新浪微博和国外的Twitter的发展现状进行数据上的统计搜集以及在市场的定位走向进行浅析,从这些资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微传播的有着一片很好的发展前景,那在这样的发展背后究竟会对社会及人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光鲜的发展背后什么是我们应该做足的发展中的应对措施,这些都将是本dissertation所将探讨的。#p#分页标题#e#
http://www.ukthesis.org/
传播过后,新媒介“快餐文化”的产生
4.1 “快餐文化”带来的影响
4.1.1 海量信息堆积,造成真假信息难辨伪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等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物质上的提高,它还包括了精神上的提高,这样的需求也就好应急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媒介文化成了人们真正的精神食粮。
在当代的自媒体时代,在微传播理念得到广泛的普及以及运用之后,大量的信息随之产出,信息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了,这种精神食粮被偷工减料或是参杂了各种不良的激素,五花八门的信息随着四面八方扑面而来,它的有用性被消减了,它的服务性变弱了,信息在数量上猛增,而它的质量却在不断下降。因自媒体的门槛降低,被放入进来的信息真正操刀的不知是谁,信息背后的真相让人们有了忧虑的态度,持“怀疑主义”越来越多,炒作成了不知真假信息最后的解释,这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信用度降低,人情越来越冷淡。
4.1.2 对传统传播观念及方式的冲击
以微传播为理念,快捷,简单是“快餐文化”的主打品牌。和传统的传播媒介对比,新媒介它不仅冲击的旧的传播制度,旧的传播理念,同时也抑制的旧的传播的发展。“快餐文化”虽然跟随着人们的快节奏生活,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人们还是不能一味的追求“快餐文化”。有句话说得好,“经典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传统的传播文化,我们不应该抛弃,吸收里面的精华才是最终的可取之道。
4.1.3 造成了媒介的跟风趋势
在看到快餐文化背后的经济效益后,越来越多的商家瞄准了新兴的微传播的发展前景。所以造成了市面上出现的微博客越来越多,商家挤破了脑袋去复制一摸一样的网站,跟风盛行。不能说这种趋势不好,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去模仿而缺乏创新,那样媒介的发展还会向前吗?又何来带动网络的发展?
5. 自媒体时代下微传播的发展战略
对于信息的“自由流通”少数发达国家主张世界信息流通应该是绝对自由的,不应受到各国政府的人为干预,对此,发展中国家因以传播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现实利益不冲突为前提。对于新媒体的发展,好坏影响绝对是同时出现的,那对于在自媒体时代下微传播的未来发展战略是迫在眉睫我们应提前想好的。#p#分页标题#e#
5.1 规范化的把关理念
5.1.1 国家和政府
传播的本质体现为信息的流通。[14]所以,对于海量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语言失当。在我国,互联网监管立法还非常薄弱,国家和政府应尽快建立微博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力度的规范和管理信息的流通,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由于现在网络上的上流行微传播,所以语言的来源都是即兴语言。用温德尔-约翰逊的话说:“基本上,我们说的话,从来都是在讲自己。”所以带个人主观色彩比较强。对于这种未经过验证正确性的,要用立法来把关的必要。迄今为止,我国针对网络监管的法律只有一部准法律性文件,即200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它以刑事处罚为主,但也包含对行政立法的相关要求。[15]微博上每天的都在进行碎片式的话题讨论,只有在话题的讨论方面进行有效的引导,国家和政府才才可以利用网络对网民进行论政意识的引导,将微传播有效运用到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5.1.2 有较强经济势力的利益群体
现在掌握微传播的大部分是有较强的经济势力的利益群里,所以对于“把关”这一部分也是和他们紧密相连的。首先这一部分群体要端正好自己的经营理念,不能盲目的以新媒介的经济利益为目标,应该有要和新媒介同进退的观念才正确。积极促进自媒体的进一步发展,好好规范自己的管理制度,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加强反馈信息的及时回复建设,和消费者做到及时,有效的互动。对于信息的流通及传播,要确保信息的正确无误性,要正确的引导消费者的观念。要主动担当起大众传播事业的重要作用。
5.1.3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
如果媒介提供的虚假报道或广告,最先、最直接损害的就是广大受众的实际利益,那么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就算得上是把关建设里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受众应积极扮演好自己的把关人的角色,维护好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对信息进行正确的判断,提高自己对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对于那些不良的信息要坚决抵制和反抗,不要盲目的参与“跟风”话题的讨论,导致不良话题的进一步传播,要学会摆脱“快餐式”的信息阅读而走向深入与思考,积极促进健康的文明的网络生存环境建设。
5.2 摆脱“快餐式”的信息发展趋势#p#分页标题#e#
面对信息的日益海量化,信息很难做到精益求精。很多信息只为博得受众的眼球,而不顾信息带来的后果,只一味的追求“快餐式”的发展,而这种跟风也日益严重,导致大部分的媒介都趋之于微传播,但实际上只注重于形式的“微”很难在内容上达到标准要求,这样往往很容易造成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不平衡,[16]造成信息供过于求,同理经济论,这样也会发生“信息危机”。[17]在百度词条里搜“信息危机”它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导致那些主题综合网站服务器出现问题,从而影响世界政治,金融领域。所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我们要提炼我们的信息,不要大规模的复制和上传不真实的信息。不要把微媒介当成泄愤和扰乱民心的利益工具。
5.3 微技术的运营平台的到位
对于微传播平台的提供商来说,加强微传播的自律主要是指技术上的自律。由于技术对于微传播的内容管理和约束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因此,提供商应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来规范微传播的运营。如新浪微博的实名制管理,这就是个很好的规范作用,当然对于前不久出现的“郭美美事件”,这说明了我们国家的微传播运营机构的管理还不够成熟,还应更全面的考虑到在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要找到解决的方案,更科学全面的规划好一系列“发展中”的问题。要及时的做好对于微传播内容上的严格审核,杜绝不良的信息轻而易举的进入大众传播。如建立微传播自律委员会等等,用制度来规范内容。
总 结
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信息传播已经给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加前所未有的强大的冲击力,新媒介带来的“快餐文化”虽然跟随着人们的快节奏生活,适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这种精神食粮被偷工减料或是参杂了各种不良的激素,所以,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我们要提炼我们的信息,不要大规模的复制和上传不真实的信息。不要把微媒介当成泄愤和扰乱民心的利益工具。对于信息的日益海量化,我们更要做到对信息处理上的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8883.htm.
[2]陈力丹.世界新闻传播史: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3.
[3]Shayne Bowman,Chris Willis.We Media[R].American:The Media Center at The American Press Institute.2003.7.
[4]http://baike.baidu.com/view/45353.htm.#p#分页标题#e#
[5]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80.
[6]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8.
[7]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8.
[8]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120-121.
[9] http://baike.baidu.com/view/394523.htm.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 http://www.donews.com/original/201111/802908.shtm.
[12] Aaron Smith.Twitter Update 2011[M].2011.Jun 1.
[13]http://latimesblogs.latimes.com/technology/2011/07/twitter-delivers-350-billion-tweets-a-day.html.
[14]李彬.传播学引论增补版[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8.
[15] 孙旭培.新闻传播法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
[16]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6345.htm.
附 录
外文资料翻译
附录A:自媒体
第 1 章: 简介参与式新闻
1995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在他的书中《数字化生存》中预测在线新闻可能会让读者有能力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和来源。
尼葛洛庞帝因为顾及到许多监护人的传统新闻学。所以叫它 “我的日报,”这样是为了激发读者能够缩小视野范围的覆盖面,能够觉察到一些正在受到破坏的“传统媒体的哲学支柱”。
它就像把刃刀,8年前让人担忧的景象,似乎在某些程度上将要成真。例如,华尔街日报、 MSNBC.com、 华盛顿邮报和 CNN,在他们的个人主页上,读者能享受到一定程度上的个性化设置。
上百万的雅虎会员定制了他们自己的雅虎私人新闻入口,和横遍全球的编辑在日报中用的新闻报告相同。 谷歌的新闻页面使用计算机算法从成千上万的新闻网站的来选择头条新闻 — 创建全球的报摊、 排序。
媒体的批发商点从福克斯新闻和德拉吉报道个人博客中制造各种葛洛庞帝武断设想的消息。
但这仅仅只是未来在线新闻的继续外推法。-按菜单点菜的新闻?更多个性化的意味着对一个民主国家的更多了解吗?
以未来学家和作者的华兹.瓦克尔的观点来看,这个不是更多的个性化设置而是更多观点的问题。瓦克尔认为世界转动的速度到比人们追赶的的速度更快。因此,有很少的公共参照文献参照可以参照。这样使观念、 样式、 产品和习俗从边缘到主流的速度越来越快。#p#分页标题#e#
瓦克说,为了反对混乱,消费者正在寻求更多的观点。他们利用上网的时间以相同的方式来阅读专业和非专业的评论来研究购买汽车。但当新闻一旦来临的时候?和他们正在做什么呢?将来他们要怎样做呢?
要理解瓦克尔的建议,你就必须找来来自今天的未来的人,并向他们学习。你要怎样才能找到来自未来的人?找到早期的使用者 — 使用用合适新方法操控技术的人。
在南韩,它看起来就像未来的在线新闻提前到达了几年。
在那个国家,OhmyNews.com是最具影响力的在线新闻网站,每天大约吸引2 万点击者。不同寻常的是,在OhmyNews.com网站, 读者不仅可以选择他们想要阅读的新闻,还能撰写它们。
在超过 26,000 的注册公民记者的帮助下,在未来的四年里,这种在线合作报纸已成为媒体最直接的挑战。与竞争对手对不同的是, OhmyNews 也呼吁速度、 响应能力以及网站面向社区的性质。
现在,因为它的出现,让“我们的日报”的观点逐渐代替“我的日报”。
“自媒体”的崛起
一位名望深远的新闻专家发现,当新闻看守人的领导权第一次受到威胁,这在历史上一个罕见的时刻,这不仅仅是因为新技术和竞争对手,而是潜在的对观众的服务。因为有了易于使用的 Web 发布工具、终端连接和日益强大的移动设备,这让在线观众已成为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这也成为创造和传播新闻信息的手段。这些仅仅只是在互联网上:
·根据皮尤互联网项目,发生在 2001 年 9 月 11 日的恐怖袭击事件,造成了各大传统新闻网站最严重的网上交通事故。人们对信息的巨大需求让许多大型的新闻网站转向电子邮件、 博客和论坛",让对9.11事件的有关行动的评论作为“信息的管道”互联网上的反馈信息引起了新的“自己动手新闻”的扩散。来源于目击者和图片库的一切的信息,评注和个人讲的故事帮助了人们集中对混乱、 愤怒和损失感的把握,以及在悲剧后的觉醒。
·在伊拉克战争发生后的前几天,皮尤发现只有3%%的美国网民把互联网作为他们了解战争的首要工具。在战争发生后的的几周内,这个数字增长到了17%。该报告还指出“博客使互联网的使用者增加了4%。
·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灾难发生后, 新闻和政府组织,特别是达拉斯晨报和美国航天局,马上呼吁市民提交的目击证人帐户和照片,他们认为这可能是导致飞船解体原因的线索。
·ABCNews.com 意识到要覆盖到 2004年政治候选人,并让他们对博客中报告的内容发表评论。此外,在2003年7月,总统候选人霍华德 · 迪恩作客莱斯格的博客一周。(未来的美国总统不但会考虑他或她的优点,魅力、 经验或投票记录,而且在他或她的博客是否较好的基础上)。#p#分页标题#e#
· 高校教练员、 运动员和体育媒体恒守无数歌迷的论坛网站,这成为了市场新闻大爆料的突破口。 ugasports.com是一个致力于佐治亚大学体育的网站,创始人史蒂夫.帕特森曾说过,你不能期待你去任何地方或做任何事都不被看到,因为现在每个人都是一名记者。
·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 英国广播公司早就知道可能无法部署足够的摄影记者覆盖全世界,来报道成千上万的人在反战示威游行。于是,他把手伸向观众,BBC公司把读者用数码相机和手机的内置相机拍摄的最好的画面发布其网站上。
外文资料原文
Chapter 1: Introduction to participatory journalism
In his 1995 book Being Digital, Nicholas Negroponte predicted that in the future, online news would give readers the ability to choose only the topics and sources that interested them.
“The Daily Me,” as Negroponte called it, worried many guardians of traditional journalism. To actively allow a reader to narrow the scope of coverage, observed some, could undermine th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traditional media.”
The vision that seemed cutting edge and worrisome eight years ago seems to have come partly tru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SNBC.com, The Washington Post and CNN, to name a few, all offer readers some degree of personalization on the front pages of their sites.
Millions of Yahoo members customize their MyYahoo personal news portal with the same news wire reports that editors use in daily newspapers across the globe. Google's news page uses a computer algorithm to select headlines from thousands of news sites — creating a global newsstand, of sorts.
And media outlets from Fox News and the Drudge Report to individual weblogs offer the kind of opinionated slant to the news that Negroponte envisioned.
But is the future of online news simply a continued extrapolation of this trend — news a la carte? Does greater personalization necessarily mean greater understanding for a democracy?
In the view of futurist and author Watts Wacker, the question is not about greater personalization but about greater perspectives. According to Wacker, the world is moving faster than people can keep up with it. As a result, there are fewer common cultural references that can be agreed upon. Ideas, styles, products and mores accelerate their way from the fringe to the mainstream with increasing speed.
To combat the confusion, consumers are seeking more perspectives, Wacker says. They research an automobile for purchase by spending time online and reading both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reviews alike.
But what are they doing when it comes to news? And what will they be doing in the future?#p#分页标题#e#
To understand that, Wacker advises, you must seek out people from the future today and study them. How do you find people from the future? Locate early adopters — people who are using and appropriating technology in new ways.
In South Korea, it looks like one future of online news has arrived a few years early.
OhmyNews.com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online news site in that country, attracting an estimated 2 million readers a day. What's unusual about OhmyNews.com is that readers not only can pick and choose the news they want to read – they also write it.
With the help of more than 26,000 registered citizen journalists, this collaborative online newspaper has emerged as a direct challenge to established media outlets in just four years.
Unlike its competitors,ohmynews has embraced the speed,responsiveness and community-oriented nature of the web.
Now, it appears, the vision of "The Daily Me" is being replaced by the idea of "The Daily We."
The rise of we media
The venerable profession of journalism finds itself at a rare moment in history where, for the first time, its hegemony as gatekeeper of the news is threatened by not just new technology and competitors but, potentially, by the audience it serves. Armed with easy-to-use Web publishing tools, always-on connections and increasingly powerful mobile devices, the online audience has the means to become an active participant in the cre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news and information. And it's doing just that on the Internet:
·According to the Pew Internet Project,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 11, 2001, generated the most traffic to traditional news sit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Web. Many large news sites buckled under the immense demand and people turned to e-mail, weblogs and forums "as conduits for information, commentary, and action related to 9/11 events." The response on the Internet gave rise to a new proliferation of“do-it-yourself journalism.” Everything from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photo galleries to commentary and personal storytelling emerged to help people collectively grasp the confusion, anger and loss felt in the wake of the tragedy.
·During the first few days of the war in Iraq, Pew found that 17 percent of online Americans used the Internet as their principal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the war, a level more than five times greater than those who got their news online immediately after the Sept. 11 terrorist attacks (3 percent). The report also noted that "weblogs (were) gaining a following among a small number of Internet users (4 percent)."·Immediately after the Columbia shuttle disaster, news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in particular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and NASA, called upon the public to submit eyewitness accounts and photographs that might lead to clues to the cause of the spacecraft's disintegration. #p#分页标题#e#
·ABCNews.com's The Note covers 2004 political candidates and gives each an individual weblog to comment back on what was reported.In addition, presidential candidate Howard Dean guest-blogged on Larry Lessig's weblog for a week in July 2003. (A futur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ight be chosen not only on his or her merits, charisma, experience or voting record but on the basis of how well he or she blogs.)
·College coaches, players and sports media outlets keep constant vigil on numerous fan forum sites, which have been credited with everything from breaking and making news to rumor-mongering. "You can't go anywhere or do anything and expect not to be seen, because everyone is a reporter now," says Steve Patterson, who operates ugasports.com, a Web site devoted to University of Georgia sports.
·Before the Iraq war, the BBC knew it couldn't possibly deploy enough photojournalists to cover the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who marched in anti-war demonstrations. Reaching out to its audience, the BBC News asked readers to send in images taken with digital cameras and cell phones with built-in cameras, and it published the best ones on its
Web site.
致 谢
首先衷心的感谢参与我dissertation答辩评审的各位老师!
本dissertation的工作是在我导师姚义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姚义静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耐心的教导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长期以来姚老师对我dissertation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对我dissertation提出了许多的宝贵意见。您的诲人不倦的为师之道让我铭记于心,受益匪浅。在此,谨向她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深深的谢意!
同时,感谢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他们的劳动和智慧是我思考的源泉。
感谢实习单位衡阳市铧润置业有限公司的周新华给与我的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至亲至爱的同学们,四年里,我们情同手足,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了我最温暖的问候与最无私的帮助,忠心的祝福他们,祝他们前程似锦!
最后,感谢我最最挚爱的家人,无论何时都在背后默默的支持着我,鼓励着我,是我前进的动力。感谢多年来对我学业的全力支持!祝福家人永远健康平安!
再次感谢各位答辩组老师在百忙之中对本dissertation的审阅和指导,本dissertation还有诸多亟待改进和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老师提出建议!
谢谢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