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通常大学英语阅读课堂都是教师布置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课文阅读和习题,然后核对答案,接着讲解重点词汇和难点句型,辅之以快速阅读等技巧和策略。其优点是便于检测,及时发现问题,提高阅读技巧和词语、句型的理解能力; 其缺点是时间有限、数量有限、能力的培养也有限。有学者开始对有着相对无限时间的课外阅读开展研究,有的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进行调查研究[1],有对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2],也有专门针对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课外阅读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的[3]。各类调查和分析得出的结论较一致: 相当部分的学生早已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都存在时间利用有限、自觉性和计划性缺乏、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不多、阅读方法和策略有待提升等问题。学者们相继提出的对策也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强调教师指导的重要性,必须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加强阅读策略的指导,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甚至有青年学者直接提出了应当将课外阅读纳入英语阅读体系[4],并提出了各种手段和策略,如教师提供参考资料、课堂讨论、课后写作和进行有效地教学管理等。
http://ukthesis.org/jyx 为了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在大学生涯中学有所成,基于前人的研究,“英语阅读教学改革试验”的课题也随之提出。试验将“采取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作为研究样本,并应用参数估计或者假设检验等统计方法,对样本的试验或科学研究结果来推论总体特征。”[5]该课题计划研究的时间为 1 年,研究的对象是英语专业 8个平行班的学生,共计 309 人。试验对象为其中两个班的学生,共计 76 人。试验时间从大学二年级第二期起到三年级第一期止,为期 1 年。其余 6 个同年级的平行班为试验对比班级。[6]
二、试验第一期内容设计
Flahive 和 Bailey[7]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发现消遣性阅读的数量与阅读能力成正比。国外专家对课外阅读( Reading Outside Classroom) 提出的相关的建议是“At higher levels you can bring copies of articlesyou have selected from magazines,and let learnerschoose one to read at home. ”[8]基于此类研究成果和建议,阅读教学改革试验采取从易到难,从有限范围到无限范围的方法,课题第一期选用统一订购的阅读材料《英语短篇小说选》,书中有几十篇体裁不同的文章。先将试验班的学生按照自愿组合的原则分成若干组,每组 3 - 5 人,各组根据兴趣爱好从该教材中选取一篇小说,在任课教师处备案。每个班的所有小组集体抽签决定日后做 presentation 的顺序。任课教师将各组所选文章及抽签的序号公布给全班。班上的全体同学根据该序号进行统一相关的预习。试验阶段第一个学期的前几次课由任课教师负责讲解小说的要素分析,小说的基本写作理论知识,并告诉学生检索有关文献的途径和方法,总体上起到阅读方法的引导作用。负责每次做 presentation 的小组内部自行进行分工,所涉及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文章作者的生平、文章的背景知识、文章中涉及的文学理论知识如写作手法和写作流派、文章的结构分析等,分别由小组内不同的同学承担一部分或者几部分、或者由几个同学共同承担某部分。图 1每堂课 80 分钟,由负责该篇文章的小组按照分工合作的原则进行陈述,陈述者、任课教师及其他同学在教室里所处的位置如图 1 所示。任课教师负责对陈述者的讲解进行评价、评分,评分的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陈述者在课堂上的作用类似于演讲者,需对自己负责,对评委负责,对听众负责,并可以在陈述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向听众提问,也可以根据文章的性质设计游戏、角色表演等创造性的活动,调动听众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听众可以回答问题,质疑陈述者的观点,参与角色表演,评价陈述者的表现,也可以提出问题,陈述者应当就所提问题进行解答,实在有困难的由任课教师补充解答。听众参与的次数和表现由任课教师记录在案,也作为评定平时成绩的依据。平时成绩由陈述、参与、出勤三部分组成。学期末由每个学生提交一份读书报告作为评定期末成绩的依据。为检测本次试验的效果,期末时制定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试验前后课外阅读时间的变化、动因变化、阅读材料类别的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试验前后的变化以及经阅读而改变的元素在试验前后的变化等 6 项。#p#分页标题#e#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发出 76 份,共收回 71 份,其中 1份个别项目填写无效,2 份未填写完整,填写完整有效的调查问卷共计 68 份。调查问卷的 6 项内容统计如下 :1. 71 名学生阅读时间在试验前后的差异统计4 名同学表示阅读时间减少,每人减少的时量从 0. 5 小时到 2. 5 小时不等,占总人数的 5. 88 %; 3名学生表明无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4. 4 %; 64 名学生阅读时间增加,占总有效人数的 94. 12 %,每人增加的时量从 0. 5 小时到 9 小时不等,平均每人增加的阅读时间为 2. 4 小时/周。2. 71 名学生的阅读动因试验前后变化统计调查问卷中设计的 5 种阅读动因包括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出于兴趣、为了自学、通过考试、获取证书。24 人表明试验前后的阅读动因完全无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33. 8 %; 27 人表明试验后的阅读动因主要转为自学,占总有效人数的 38 %; 7 人表明试验后主要出于兴趣进行课外阅读,占总有效人数的 9. 8 %; 6 人表明试验后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进行自学,占总有效人数的 8. 4 %。3. 71 名学生的阅读材料类别试验前后变化统计调查问卷中设计的 5 种阅读材料类别包括短篇小说、报纸、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杂志以及其他阅读材料。21 人表明试验前后阅读材料的类别没有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29. 6 %; 有 37 人表明试验后阅读材料的类别比试验前增加了,占总有效人数的52 % ; 8 人表明试验后的阅读材料类别比试验前减少,占总有效人数的 11. 2 %; 5 人试验前后的阅读类别发生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7 %。4. 71 名学生的阅读方式试验前后变化统计调查问卷中设计的 4 种阅读方式包括独自阅读、与他人讨论、仅限于阅读文章本身、同时阅读文章和文章的背景知识及相关评论。42 人表明试验后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59 %;19 人表明试验前后阅读方式发生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26. 8 %; 10 人表明试验前后阅读方式没有发生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14 %。5. 71 名学生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试验前后变化统计调查问卷中设计的 7 种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新词、有用的表达、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发表评论、如何与他人合作以及如何表达读后感。62 人表明试验后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显著增加,占总有效人数的 87. 3 %; 7人表示试验后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侧重点发生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9. 8 %; 1 人表明无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1. 4 %; 1 人表明试验后阅读过程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减少,占总有效人数的1. 4 % 。( 六) 71 名学生经阅读而改变的元素试验前后变化统计调查问卷中设计的 6 种经阅读而改变的元素包括态度、词汇量、知识、阅读习惯、阅读动力、阅读效果。57 人表明试验后经阅读改变的元素显著增加,占总有效人数的 80. 3 %; 6 人表明试验后有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8. 5 %; 2 人表明有减少,占总有效人数的 2. 8 %; 6 人表明完全无变化,占总有效人数的 8. 5 %。#p#分页标题#e#
四、第一期试验的成效与问题综述
第一期试验后,试验对象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包括希望教师事先进行学习方法导引、相关理论知识的导学、做出相关的补充并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和掌握所读内容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学生应在参考他人观点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论内容应当更加微观化; 增加课堂、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和阅读途径的多样化; 提出了学生展示形式的多样化和两组对比分析的必要性; 全班参与的必要性;阅读后撰写书面读书报告的必要性等。本期试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起到了一定的刺激性作用,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类别、阅读方式、阅读动因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改变,阅读技能等方面也有所提高。此外,试验的课外阅读相对于传统的课内阅读的差异也初步显现出来了,主要体现在 7 个方面:比较项目 课内阅读 课外阅读1 阅读材料 定选 自选2 趣味性 未定 较强3 侧重点 词汇,语法,解题速度 文化背景,故事情节4 学习模式 教师讲评 自学5 时间分配 集中,有限 分散,无限6 整体性 强 弱7 学习目的 应试 拓展知识面,提高能力再者,通过教师的观察,学生在以下 5 个方面的进展也是非常明显的:第一、能够抓住阅读的重点和难点,并善于从众多的材料中筛选相关的信息;第二、课件的制作更加精细;第三、口头表达更加流畅;第四、团队分工合作良好,配合默契,表现大方得体;第五、能够主动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产生求解的动力。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除了试验对象提出的需要改进的方面之外,还有教师观察后总结的不足,比如学生做陈述时课件上语法错误较多,学生表述不规范、语法错误较多,记录笔记的速度较慢,跟不上陈述者的速度等,由此反映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急需提高。
五、试验第二期内容设计
基于第一期试验的总结,第二期试验的内容设计也相应地作出调整。总体原则改为: 试验的阅读材料由相对指定改为较大程度的自选; 课堂上的教学改为由教师导引在先、学生仿效在后的方式进行;由口头点评改为书面点评; 由阅读为主改为读写结合。对于陈述者在课堂上展示的课件,由教师事先示范如何做笔记,如何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对陈述者的内容当堂记录笔记并进行书面评价,课后将笔记上交给教师评阅。笔记记录的方式按照左边记录陈述内容,右边记录点评的格式进行。如图 2 所示:Unit oneContents Comment1234…1234…图 2学习方式依然采用学生自由组合后在任课教师处预先备案的方式开展,便于全班同学预习。阅读材料可以不限范围自选,凡是自选文章的同学需要事先提前两周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发给全班同学和老师。具体的操作程序如下:第一、要求每组选一篇 1000 字左右的文章,在课外自行阅读后撰写 reading report,课堂上相互交换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批改。第二、教师引导学生指出错误。错误的类型由任课教师在第一次课上引导学生总结得出: 包括单词拼写错误、词性搭配错误、句子结构错误、时态错误、语态错误、句子衔接错误、连贯错误、代词指代不明、引导词用错等。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美句赏析。在学生更改读书报告后,分别欣赏两篇原文中的美丽句子,引导学生背诵 、朗读、熟读、仿写等,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p#分页标题#e#
六、试验第二期结果与分析
第二期试验采取举行阅读大赛的方式检测试验结果。大赛使用的阅读材料选自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全真模拟试题中的 4 篇阅读文章,难度相当于大学英语专业四年级第二期的水平。参赛者为试验对象及对比班的学生,也即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第一期的学生。
试验对象及对比班的学生共计 309 人,实际参赛人数为 231 人,超过 75 %。参赛人数中及格人数为 98 人,各班的平均及格率为 42. 42 %。非试验班的有效参赛人数比率为 74. 757 %,平均及格率为38. 06 % 。两个试验班人数共 76 人,全部参赛。其中 39 人及格,平均及格率为 51. 32 %。以上数据显示: 试验班的平均及格率高出各班平均及格率 8. 9个百分点,高出非试验班的平均及格率 13. 25 个百分点。
七、总结
综合本试验的第一、二期的检测结果,说明在教师适度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时间进行阅读,
http://ukthesis.org/ 从阅读、欣赏、分享、评论和写作等多个角度进行训练,不仅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并取得了较明显的试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