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美国华人女作家的流散写作的发展演变
1.1从世界文学的发展角度看流散写作
流散文学的概念是对英文Dia留学生教育学毕业dissertationspora的翻译,Diaspora原本是希腊词汇,译作“离散”或“流离失所”,是西方人用来描述犹太人大规模的背井离乡和流离失所的状态,有着明显的贬义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移民的现象,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资本、劳务、经济产品和文化产品在国与国之间流动,不同民族和国家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至今日,流散(Diaspora)这一术语越来越带有中性色彩,逐渐被用来泛指这全球化时代的大规模移民造成的流散状态。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丌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相互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円益成为不可能……”在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这种全Education dissertation球性的扩张属性做了预见性的描述,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开拓,资本的流动,劳动力也从世界各地涌入到世界经济和金融的中心,他们在这些地方生存、定居甚至建立自己的文化和社区,随着资本的不断流动,劳动力也在不断地流动,时至今,全球化时代大规模的移民呈现出一种“流散现象”。
可见,流散现象的出现有其根本原因,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因世界市场的开拓,而导致的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全球性的大规模移留学生教育学硕士dissertation民,IH是世界人口的大规模重新组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直到20世纪90年代的后移民研究的出现,学术界才开始对流散写作广泛关注起来。因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的移民潮和流散现象,“民族”和“国家”的概念不确定,民族文化身份也R益模糊,这种现象导致了一种多重身份和多重文化背景下的流散写作,这种流散写作是游离在故国之外的人,借助文学这一媒介,描写自己流落在外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特殊情感。他们的创作既有强烈的思念故乡之情,又有浓浓的异国情调。跟随流散写作出现的另一个现象,便是作者的民族和文化身份的认同。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身份的认同是多重的,他们既能以自己的外国国籍与原来的国家与民族的#p#分页标题#e#文化和文学进行刘话,使他们的创作既具有外来文化的色彩,又具有相对的民族的本土文化特点,他们的创作常有一种独特的视角,他们既可以以他者的眼光来观察原来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可以以新的民族身份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感受进行文学创作,所以,对于全球而言,他们的写作就具有了一种全新的特色。可见,流散写作作为全球化的必然产物,具有着世界性特征。它涉及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学传统和文化背景,所以,这种文学创作现象已经被学者们纳入跨文化研究的比较文学范畴之中。
1.2流散写作的传统与历史演变
从文学角度来看,广义的流散写作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自身的发展历程和独特的写作传统。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启蒙运动以后的浪漫主义文学及以后出现的一批欧美作家,当时被命名为“流亡作家”(writers on exile)的创作。“流亡作家”指的当时曾流亡在异国的作家,由于他们具有超前的意识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本国的文化传统和批评风尚格格不入,他们选择了流落他乡,处于一种流亡状态,如欧美文学史上最为杰出的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以后又出现了俄罗斯作家赫尔岑、爱尔兰作家乔艾斯、法国作家克莱齐奥、“世界公民”奈保尔等,他们的创作都受着双重文化或多重文化的影响,这种“跨文化”特点使他们在看待人生、命运和社会等方面具有了独特的视角。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总是能感觉到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对祖国的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感到不满,希望在异国他乡找到心灵的乐园;另一方面,由于根深蒂固的本国文化传统,他们又很难融入自己所居住的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因此又把埋藏于内心深处的记忆召唤出来,并使之呈现于作品中。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现代以来的流散文学的一些特点和传统。
第二章近三十年美国华人女作家的流散写作分类及特点
美国华人文学可划分为华裔美国文学和华人移民文学两个阵营。美国华人女作家的流散写作也以此分为两类。从创作群体和写作语言的角度看,华裔美国女性文学是指出生于美国的华人后裔用英语创作的文学,其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华裔女作家推出的小说的大量畅销,她们在评论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谭恩美(Amy Tan, 1952-)因其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瞬间成为美国文坛的明星,该小说曾9个月位居纽约时代畅销书排行榜,并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园家图书批评循环奖及1991年最佳小说奖,并被译为19种语言,在英、法、意、荷等国出版发行,同名电影也是感人肺腑,备受推崇,她的第二部小说《灶神之妻》(The Kitchen Cod’ s Wife, 1991) 一经问世,也立即成为美国最畅销小说之一。另外还有汤婷婷、任碧莲等女作家也属于美国华裔女作家的阵营。另一类华人移民女作家是指来自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移民,而且大多为留学生,她们用英语和汉语写作。如严歌苓,就是一位用汉语和英语写作的作家,她是一个创作丰富的作家,常有新作问世。她的作品既有女性的柔美,也有广阔的写作视域和对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真相的挖掘。她擅长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并能用简约的语言书写出散发着个人风格的诗意文字。她的作品不仅强调人性的自由,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史诗性,她善于把个人经历放在一个历史大背景中,以个人命运反映出历史变迁。严歌苓于20世纪90年代初赴美国攻读英文写作硕士学位,然后定居美国至今。多年的西方生活经历激发了她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热情,她以流散作家的身份从跨文化的视角回顾审视故国,并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如《穗子物语》、《少女小渔》、《谁家有女初长成》、《第九个寡妇》、《小姨多鹤》等。她始终关注的是那些处于文化边缘的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品质。华人移民女作家的优秀代表还有陈若曦、於梨花、王蕤等。#p#分页标题#e#
第二章女作家的流散写作分类................................................. 12
2.1汤婷婷:对中国文化意象的改写....................................... 13
2.2谭恩美:母亲形象 ....................................... 15
2.2.1母亲形象象征着中国文化....................................... 16
2.2.2关于中国与美国的记忆情结....................................... 16
2.3 “边缘人”形象的独特性....................................... 17
2. 3. 1具有中国形象的悲剧情结....................................... 19
2.3.2具有东方文化的女性美....................................... 20
2. 3. 3以记忆情结为切入点挖掘人性....................................... 21
第三章流散写作在多元文化背景....................................... 23
3. 1对漂泊经历的关注 ....................................... 23
3. 2对文化本源的回望 ....................................... 24
3.3对自我生命的抒写....................................... 26
3.4多样化的叙箏模式 ....................................... 28
3.5文化身份认同 ....................................... 30
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近三十年进行流散写作的美国华人女作家都深受多种文化的影响,无论是看她们对自我身份的认定,还是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以及表现出的文化意识,都呈现出一种明显的跨文化特点,又因其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人生经历,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与特色。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环境,美国华人女性作家具备多重的文化身份和多角度的视野,更是具有强烈的文化感受能力,她们意识到自己的多重文化、民族属性及“他者”地位,因此,她们在不断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视角,关注着华人群体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及其对命运、人性与人生选择的思考。于是她们的作品不仅对华人漂洋过海到美国的生存境遇和艰辛的奋斗进行了描写,同时也反映着一代又一代的华人在中西两种异质文化中产生的交流、碰撞和冲突,表现了她们对跨文化最终走向融合、平等和互相尊重所寄予的美好憧憬和无限希望。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