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我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总体效果,数字金融各分指数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差异,进一步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基于内部薪酬差距视角,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及其分指数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门槛特征,并针对产权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破解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的局面、增强核心竞争力,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陈泽艺等,2022)[1]。企业发展的离不开创新活动,创新已成为实现经济现代化体系的重要战略支撑,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家创新投入热情,对增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至关重要(徐炜锋等,2022)[2]。企业创新活动离不开金融支持(Hsu et al.,2014)[3],传统金融模式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还比较微弱,数字金融的兴起为企业放开手组织更多的创新活动给予更多可能。数字金融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数字中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金融的缺陷,解决企业融资难题(Cheng et al.,2021)[4],为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渠道,增强企业创新投入意愿(聂秀华等,2021)[5]。202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作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突破传统金融中信息不对称,供给不足等缺陷,能在源头上解决企业创新的融资问题,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奠定基础(Beck et al.,2018;Buchaket al.,2018)[6,7]。那么,数字金融能否对企业创新投入发挥助力?作用机理如何?影响数字金融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企业创新因活动周期长、所需投资多及风险系数高等特点(Tian and Wang,2014)[8],导致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容易陷入融资约束窘境。创新活动作为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商业机密,企业通常很少甚至不对外公布自身创新活动的有关信息,这极易加深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信息不对称,进一步恶化企业的外部融资约束问题(唐嘉励和唐清泉,2010)[9]。数字金融对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利性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可以给企业提供一种更加包容、便捷和高效的金融服务。数字金融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在传统金融业务中,通过数据的收集和整合,突破信息不对称的困境,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进而增加企业收益、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由此,深入探讨数字金融是否可以对企业创新投入发挥积极效应,对我国今后继续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非凡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因素
企业创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创新意识开始被唤醒,将越来越多的可用资源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无论在学术界还是经济市场,创新会吸引社会各界眼球。企业进行创新活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来阐述。
外部因素主要涵盖政府政策、行业差异和制度环境。政府政策方面。Auevi(2015)发现货币政策越宽松,会使得利率下降,企业的投资成本将会降低,进而增加企业投资机会[12]。李维安(2016)提出企业创新项目顺利开展离不开税收优惠的帮扶[13],研究发现,与未享受优惠政策之前相比,企业在享受税收优惠后投入的创新活动经费要多得多。政府补贴与企业创新之间存在挤出和激励作用。一方面企业创新活动存在替代性,容易导致企业创新投入的减少(Howell,2017)[14],另一方面政府补助增加了企业资金,企业经营压力降低(Wallsten,2000)[15],有利于企业创新投入。行业差异方面。行业环境会左右企业创新行为。行业集聚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会产生积极影响,行业集聚程度与企业创新投资之间呈现出一个倒“U”形的趋势,即:行业集聚程度对企业创新投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后又受到一定的抑制影响。黎毅(2018)实证研究发现,不同行业水平,企业创新投入不同,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受制于行业发展水平[16]。制度环境方面。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国家制度与企业创新投入进行研究发现,国家制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重大影响,好的制度环境是助推企业创新投入强大动力。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规模、盈利能力和资本结构等。企业规模方面。国内外学者对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关系已做出大量研究,但尚未形成共识。这些学者中,有些人提出,企业规模越大,其所拥有的资源就越多,企业可以拥有更多的多余资源来开展企业创新活动,所以,企业规模能够对企业创新起到帮助作用,成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重要支撑;还有学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容易出现挤占效应,不利于企业将资源用于企业创新活动中,因此,企业规模过大可能会抑制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行为(邹国平等,2015)[17]。按照企业的规模,可以把企业分为两类:一是大型企业,二是中小型企业。
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概念界定
2.1.1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的概念在学术界较为一致,数字金融是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的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手段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运营模式(黄益平和黄卓,2018)[48]。数字金融创新了社会互动模式,达到减少金融市场交易摩擦的效果,其对地理空间限制的突破,真正实现融资普惠性及减少融资成本的双重兼容(Kabakova,2018;易行健,2018)[49,50]。黄浩(2018)发现,金融服务业务操作模式及交付手段受数字金融影响得到升级,然金融的本质内涵并未受到数字金融的影响[51]。钱海章等(2020)认为,通过数字技术与金融的融合,数字金融将大批量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共享成为现实,把以“信用”为主要抓手的传统金融向以“数据”为主要抓手的新金融转变[52]。瞿慧等(2021)认为,数字技术可以赋能金融业务发展,数字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信用”的框架和地理区域的限制,大幅拓展和提升传统金融的服务范围和深度,有效提升我国金融服务处置效率和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程度[53]。杨东等(2018)认为人类社会向数字经济和信息文明迈进的重要动力,是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相结合所产生的新金融业态[54]。
2.1.2企业创新投入
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确切目标的企业组织行为,其倡导创新思维,推崇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运用,或重构原有的组织结构、科学技术、产品种类和知识储备,以达到获取更先进技术和知识的目的。
学术界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界定企业创新。从广义上,企业创新贯穿于整个企业的运行中,不单单只是部分方面的创新,从开始研发到进入生产或者改革新的管理模式及组织体系,这些都是企业创新的表现。而从狭义,企业创新是对产品及工艺进行升级,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本文使用狭义的企业创新内涵,认为企业创新投入是为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优势,为企业更好地创造经营收入,在产品研发时期产生的资源投入。目前学术界常以创新产出及投入来评估企业的创新能力。通常企业使用发明专利数量来评估创新产出,然而,由于企业发明专利之间存在较差的比较性,且申请专利到授权需花费较多时间,因此,发明专利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未能确切地衡量企业当时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创新投入不存在时间滞后性,其测算方法也是客观可靠的。最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激发企业创新热情,相对而言,创新投入更能够确切地表示出企业的创新行为。
2.2理论基础
2.2.1信息不对称理论
1970年,著名的经济学家Akerlof首先提出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者双方在进行金融交易活动时,交易双方各自所了解到的交易活动信息可能不完全相同,掌握更多相关交易信息的一方通常具有绝对优势,而且可以凭借交易另一方不了解的信息在市场交易中获取更多收益,同时这也导致交易另一方交易成本的增加(Hsu,2013)[56]。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经济中,往往掌握信息更加充分的交易方更容易做出更优的抉择,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Piotroski,2005)[57]。
在比较传统金融的模式下,数字金融借助其可以快速、简便、跨地区采集信息资源的优点,可有效降低市场交易者在交易活动中的信息不畅通的阻碍。例如,企业办理借贷业务,企业了解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和还债能力,然金融服务机构难以掌握并且完全相信企业的相关信息,会选择提高贷款利率等方式来维护自身的收益及资金安全,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产生较高的融资成本。然而,数字金融打破了这一局面。
数字金融利用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科技手段能有效的缓解交易双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为促进交易双方交易成功及公平推力。数字金融借助前沿技术,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中数据处理效率低、信用审核程序复杂、资金流向跟踪困难和交易过程监督不足等问题,使金融服务机构能够更加充分、细致的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及资金使用具体情况等,使得金融服务机构和企业间的信息质量及交易数量均得到了质的飞跃,对防范企业违约风险,进一步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大有裨益。另外,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建立更加完善的信用评价机制,以便降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所产生的非必要融资费用及财务成本,同时也减少了资金融通业务发生的费用。
第三章数字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现状分析.........................16
3.1数字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分析.........................16
3.2数字金融现状分析.................................17
3.3企业创新投入现状分析..................................19
第四章研究设计...................................21
4.1研究假设.....................................21
4.1.1数字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21
4.1.2数字金融、内部薪酬差距与企业创新投入............................22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分析.................................27
5.1描述性统计...................................27
5.2相关性分析..............................................28
5.3基准回归分析...........................................30
第五章实证检验及分析
5.1描述性统计
表5.1报告了本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有效总样本量为21152。根据描述性统计,2011-2020年全样本中,以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衡量的企业创新投入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264,以研发投入占总资产比重衡量的企业创新投入最小值也为0,最大值为0.106,说明在两种计量方法下,企业间的创新投入均存在不平衡,且企业创新投入水平均不高,说明部分企业对企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仍不够,也可能是因为企业资金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够。内部薪酬差距的最大值为18.410、最小值为0.786,说明各企业间的内部薪酬差距差异巨大,且部分企业内部薪酬差距较大,容易引发企业内部矛盾,不利于企业内部团结。用地级市指数测算的数字金融的最小值为4.123,最大值为5.777,而用省级指数测算的数字金融最小值为3.678,最大值为6.071,说明数字金融在不同地级市和不同省都存在较大差异,且分指数的分布和总指数的分布状况大体上接近,证明企业间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不均存在普遍性。
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金融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的基础上,基于我国A股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总体效果,数字金融各分指数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差异,进一步采用门槛效应模型,基于内部薪酬差距视角,实证研究数字金融及其分指数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门槛特征,并针对产权和空间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全文主要结论如下。
(1)将数字金融作为一个整体指数,其对企业创新投入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是推动企业创新投入的强大助力。在内部薪酬差距视角下,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程度存在门槛效应,即考虑内部薪酬差距因素后,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存在门槛特征,从实证结果来看,随着内部薪酬差距的扩大,当内部薪酬差距高于门槛值水平时,数字金融发挥在企业创新投入的助力作用将减弱。
(2)数字金融分指数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各分指数均能够在企业创新投入中发挥助力作用。在内部薪酬差距视角下,数字金融各分指数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均存在门槛效应,从实证结果来看,数字金融各分指数对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正向效应,同样当内部薪酬差距高于门槛值水平时,数字金融各分指数发挥在企业创新投入的助力作用将减弱。
(3)产权差异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存在产权差异。数字金融助力非国有企业提高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更明显,可通过减少融资紧张和降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增强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意愿,又因为我国国有企业相比较非国有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更为缓和,因此,受数字金融影响的敏感度更小。在内部薪酬差距视角下,企业无论为何种产权性质,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效果均存在门槛效应,区别在于在国有企业中存在一个门槛值,而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两个门槛值,且从数字金融作用于企业创新投入的边际贡献来看,数字金融在国有企业的边际贡献比非国有企业大,可能的原因在于,国有企业中员工的薪酬差距比非国有企业小,一旦国有企业拉开较大的薪酬差距会受到巨大影响。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