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金融论文,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出金融资源配置规模;最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obel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体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韩保江,2022)[1]。在经济发展转型和重大突发性卫生事件的双重影响下,中小企业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凭借数量多、创新活力强等特点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截止至2022年,我国实际拥有的各类市场主体总数为1.7亿户,其中中小企业占比超过97%,对我国的税收、GDP、技术创新与城镇就业岗位的贡献均达到了50%以上。总体而言,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实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落实国家政策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正处于步履维艰的阶段。长期以来,消费、投资与出口并称“三驾马车”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最近几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受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国内外宏观形势愈发严峻,国内消费增长速度变慢、投资市场萎靡。并且,由于2019年新冠肺炎的影响,我国GDP增速下滑严重。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国有大型企业凭借自身条件优越、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利润所受冲击较小,然而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经营规模较小、信息抓取能力不强、融资困难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影响下,遭受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企业利润下滑严重,利润率同比下滑超过30%,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危机。更为重要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较为明显的金融抑制问题,传统金融服务在中小企业的过程中存在金融错配的问题,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小企业被排除在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之外,这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融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意义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视角推广至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在构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合成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1.2.1 理论意义
从理论上看,首先,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根基,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关注的热点话题,研究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完善高质量发展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其次,现有研究大多采用单一指标来衡量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衡量方式略显单一,并且现有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方面,那么,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代表性产物,其发展是否可以更好地、全方位地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服务。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明确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理论关联和影响机理可以丰富和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影响的理论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空白。
1.2.2 现实意义
从实践上看,中小企业在就业、税收、创新等方面存在优势,为我国经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普遍承压,平均寿命加速下降,每年新开公司和倒闭公司基本持平。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金融业数字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是否可以有效降低金融资源的错配程度,提升金融资源分配效率,扩大金融资源配置规模,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值得探究。基于此,本文将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机理进行深入分析,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上的引领作用,对监管机构提供角色参考、明确相关政策的着力点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
2.1.1 数字普惠金融含义
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源于普惠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普惠金融深度融合而成,主要是指在传统普惠金融的基础上依托互联网、生物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弥补传统普惠金融体系固有的缺陷,为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缘人群提供金融相关资源(汪亚楠等,2020)[7]。由于我国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普惠金融的相关研究正处在不断地充实与完善阶段,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本文以普惠金融为起点、分国内外两个部分,梳理数字普惠金融含义的相关文献。
(1)国外相关文献
普惠金融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在“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提出,与“金融排斥”的概念相反,是针对地理位置较远、收入较低等各种复杂的原因而不能正常享受金融服务的人群而提出的,因此又叫“包容性金融”。普惠金融的基本理念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全方位地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主要通过不断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满足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William(2006)[8]从金融排斥的角度阐述普惠金融,认为利用普惠金融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排斥的问题;Nachiket&Bindu(2007)[9]认为普惠金融是金融机构承担合理的经营成本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Sarma&Pais(2011)[10]认为每个经济主体具有平等享受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权利;Hanning&Jansen(2017)[11]对普惠金融的含义进行拓展,认为享受普惠金融的受益者除了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之外,还应当享受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例如理财、汇兑与信托等。
在对数字普惠金融定义的研究方面,Honohan(2005)[12]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功能出发定义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将普惠金融的概念界定为扩大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的金融性服务;Polasik et al.(2020)[13]和Uddin et al.(2020)[14]均认为数字金融本质上是数字金融是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产物,利用数字技术为客户提供支付结算等多种传统金融服务。
2.2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
2.2.1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相关研究
高质量发展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高质量发展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相关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例如经济、社会等宏观层面,而以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代表的微观层次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首先梳理宏观层面的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献。
党的十九大后,在宏观层次上,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主要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相关文献被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践探索。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于深入剖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内涵,实践探索主要研究如何在实践中运用正确方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义仍未形成统一的表述,不同学者从多角度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进行了阐述。整体来看,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社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变(赵剑波等,2019)[72],它要求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更看重质量的提升(赵华林,2018)[73],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追求更加有效、协调、创新、稳定的发展方式(任保平,2018)[74],保证经济更加长远的发展。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其实现路径较为复杂。例如王喜成(2018)[75]认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投入、产出等缓解的高质量发展;郑志来(2020)[76]则立足于金融监管,指出金融供给侧改革能够更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蓝乐琴和黄让(2019)[77]、林春和孙英杰(2020)[78]、王儒奇等(2020)[79]、冉征和郑江淮(2021)[80]、曹洪军和张绍辉(2022)[81]均从创新角度出发,研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3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6
3.1 概念界定...................................... 16
3.2 相关理论基础................................... 17
4 实证研究设计 ................................ 29
4.1 变量定义......................................... 29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34
5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证结果分析 .................... 39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39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1
5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证结果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5.1.1 描述性统计结果与分析
表5-1汇报了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各变量的样本容量均为5810,不存在缺失值。表中的平均数反映了总体样本的平均情况,代表了总体趋势,标准差、最小值与最大值从统计角度对分析了样本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根据表5-1,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HDS)的标准差、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0.042、0.003与0.523,说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发展质量也存在异质性关系;数字普惠金融指数(DIF)的标准差、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1.014、0.162与4.319,反映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之间的不平衡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EFA)的平均数为0.848,说明部分省份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还有提高空间;金融资源配置规模(SFA)的最大值6.783约是最小值1.243的5倍,说明目前我国各省份金融资源配置规模差异较大,金融资源分配不均。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高质量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只有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才能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进而整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以阅读大量相关文献为基础,本文首先从理论部分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和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其次,本文基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涵,构建了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收集2011-2020年中国中小板581家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方法计算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然后,为探究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本文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收集相关数据计算出金融资源配置规模;最后,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Sobel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深入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传导机制。此外,为进一步保证实证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进行了Bootstrap自助抽样法、内生性检验与剔除特殊事件的影响,并进行了异质性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依托现代数字技术,能够突破信息传递障碍从而有效缓解企业内部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与信息可信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从多个方面促进我国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在经过内生性检验与剔除重大事件后此结论仍然成立。
其次,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金融资源配置规模在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扩大金融资源配置规模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与扩大金融资源配置规模的方式来提高中小企业的发展质量。数字普惠金融在缓解金融错配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为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并且随着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数字金融创新了金融工具,催生了大批新型金融机构,使我国金融配置资源更加丰富,进而可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向中小企业,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资源,有利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并且上述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