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整合跨学科理论形成复合理论——主动适应性理论,但是主动适应性理论作为一个复合理论,其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仅仅由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组织免疫理论构成是不够的。。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现实背景
(1)组织韧性是企业在困境中生存发展的关键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量子计算等多种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产业快速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全球化背景下的自然环境变化问题(如气候变暖、跨区域影响的自然灾害)、社会问题(如难民问题、恐怖主义)以及自然与社会相交织的复杂性问题(如大规模流行病)不断涌现,导致全球治理模式以及治理格局正在加速变革;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增强、“多强”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多极化主张不断受到霸凌主义挑战;国际体系的变革愈显深刻、发展模式和道路多样化趋势越发凸显,大国间博弈的游戏规则、博弈态势以及国际的治理框架与治理体系随着大国间的对抗与合作而出现新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局势下,中国企业正在进行企业的内外部变革,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全球产业链过度分工所带来的“供应链中断”风险和数字革命快速迭代所带来的“数字化转型”危机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处处充满着不确定性,企业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中同时面对发展中的困难甚至生死存亡的危机以及可能跳跃式发展的机遇,共生的危与机是这种复杂性的一体两面(曾智洪,2010)[1]。
每一个企业都时刻处于显性和潜在的危机应对之中,企业需要根据环境的实施变化对自身进行适应性的不断改良甚至是颠覆式革新方可适应环境并取得发展。由于企业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有的企业存续时间尚短就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看不到踪迹,而有的已是百年企业却仍以年轻的姿态继续前进着。传统影像时代的柯达帝国在数字照相的科技浪潮中被冲的七零八碎,传统手机时代的霸主诺基亚也在智能手机的洪水冲击下奄奄一息;然而在危机中持续盈利47年的西南航空、从濒临倒闭到“改变世界”的苹果公司、在万物互联时代重回巅峰的微软集团和在逆境中持续盈利的京瓷企业却在危机的一次次锤炼中从衰落走向繁荣、从平庸走向卓越(曹仰锋,2020)[2]。一家企业从危机中恢复的速度和其具有的组织韧性大小成正比,一家企业的组织韧性越强越容易走出危机并取得发展,相反则越难从危机中恢复。在危机不断冲击下,成为泥足巨人乃至最终在危机中分崩离析。在面对浩瀚莫测的市场经济大海,唯有那些敢于迎击风浪的企业才能走出危机。因此,要想在不确定性时代下乘风破浪的企业需要主动监测内外部环境的危机信息、提前为危机事件的到来做好准备和科学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即在瞬息万变的内外部环境中提升组织韧性。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1)本研究针对突发性危机和累积性危机的双重情境下探索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研究,可以很好地弥补现有组织韧性研究情境单一化的理论缺口。现有研究主要探索了突发性危机对组织韧性的影响,而现实中突发性危机、累积性危机并存,本研究基于双重危机情境下深入挖掘组织韧性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组织内个体知识、技能和能力(组织交互记忆系统)、敏捷性和即兴发挥(组织即兴)、更加可靠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规范(组织惯例更新)、更灵活的资源调配方案(战略柔性)和集体行为权力(授权型领导)均对组织韧性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其中,组织交互记忆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形成危机应对的多元化知识资源池并及时地获取企业内外部危机信息;组织即兴可以创造性地捕捉与利用新方法和新思路解决所面临的困境、有效把握机会;组织惯例更新可以使企业摆脱陈旧的组织体系和僵化的经验管理;战略柔性能够快速帮助企业缓解内部资源约束的限制;授权型领导可以营造企业内部的授权氛围并主动赋予员工参与并制定决策的权利和责任。因此,本研究充分梳理组织韧性多层次研究并找寻到双重危机情境下组织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后续理论模型的构建和研究假设的提出奠定了文献基础。
(2)本研究融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组织免疫理论形成主动适应性理论,进而基于主动适应性理论为组织韧性的提升过程和内在机理提供了更优的理论解释。一方面,使组织韧性的动力来源于企业个体层次中的人员主体,在主动性个体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企业组织层次复杂行为的过程,因此主动适应性理论的多层次演化属性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刺激-反应机制、多主体演化机制和系统涌现机制可以将组织韧性的影响因素从个体层次提升到组织层次进而完整地反映组织韧性多层次的前因变量;另一方面,主动适应性理论主张“提前应变”,即主动监视和感知环境的变动,提前为环境的变动做好应对策略和响应机制,因此主动适应性理论的主动响应属性基于组织免疫理论中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机制,用“组织监视——组织防御——组织记忆”三大环节之间的作用逻辑来探索组织韧性影响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因此,主动适应性理论的多学科探索不仅对企业环境风险识别、预防以及应对给出清晰充分的阐释,而且使得企业长期处于主动应对危机的防护状态进而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组织韧性,最终拓展了组织韧性研究领域的理论内容。
第2章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国内外文献综述
2.1.1组织韧性的文献综述
(1)组织韧性的起源与演进
管理学家Meyer(1982)[52]的一篇开创性论文用“组织韧性”来指代组织应对干扰并恢复先前秩序的能力,率先将韧性引入工商管理领域,由此开创了组织韧性的新篇章。组织韧性作为管理研究中一个新兴的概念,已有的研究重点关注在破坏性变革和转型时期保持组织的生存能力(Sutcliffe&Vogus,2003[53];Sheffi,2005[54];Välikangas,2007[55];Weick&Sutcliffe,2011[56];Hollnagel et al.,2011[57];Zolli&Healy,2012[58];Kayes,2015[59];Linnenluecke,2017[60];Tengblad&Oudhuis,2018[61])。在工商管理领域下关于韧性主要有员工韧性、团队韧性和组织韧性这三个层次,其发展主要以心理学为起点的“心理路径”和物理学为起点的“系统路径”这两条路径为主(诸彦含等,2019)[13]。其中员工韧性和团队韧性强调“心理路径”,重点关注人员在面临压力、疾病、不幸或挑战等威胁时,调节心理状态积极应对并迅速恢复的一种动态心理活动过程(Teixeira&Werther,2013[62];Conley et al.,2016[63];Morgan et al.,2013[64],2015[65];姚莹莹和葛玉辉,2020[66];吴士健和杜梦贞,2021[67];王维等,2021[68]);而组织韧性强调“系统路径”,重点关注组织在应对危机事件中表现出适应性、恢复性和重塑性的一种系统能力(King et al.,2016[69];樊博和聂爽,2017[12])。由于组织韧性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它是一个难以用经验描述的概念(Lengnick-Hall,2011)[70],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不同的研究对组织韧性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Linnenluecke,2017)[607]。从组织韧性的定义内涵来看,其不同于生态学、物理学、工程学和心理学对韧性的界定,组织韧性是管理学领域中组织面对危机或逆境事件渡过难关不可或缺的特性(李平和竺家哲,2021)[16]。
Wildavsky(1988)[71]将组织韧性定义为在面对突发性危险后可以平稳度过并恢复原有状态的能力;Coutu(2002)[72]将组织韧性视为面对组织内外部所带来的危险、灾难或突发事件的抵御能力;Sutcliffe和Vogus(2003)[20]将组织韧性看作是组织从威胁和干扰中得以恢复的能力;Folke(2006)[73]认为组织能够适应内部和外部干扰,保持其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性,重组自身,并通过将挑战转化为学习和创新的机会来提高其能力;Seville et al.(2008)[74]不仅重视到了组织韧性在关键危机解决过程中的生存能力也注意到危机过后组织可以得到持续发展的能力;Lengnick-Hall et al.(2011)[70]认为组织有效吸收、针对具体情况做出反应,并最终参与变革活动,以利用潜在的、威胁组织生存的破坏性突发事件的能力;Teixeira&Werther(2013)[62]能够根据行业的变化进行持续创新的预期响应者,区别不在于创新能力,而在于反复预期创新的能力;
2.2主动适应性理论
2.2.1主动适应性理论的形成
组织韧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包括事前主动响应机制和事后被动应急机制(Dubey et al.,2021)[262],虽然被动应急机制同样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对企业所造成的危害,但是通过提前监测危机的早期信号(路江涌和相佩蓉,2020)[29]、有效识别和解释危机发生的原因,采取主动响应机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才是管理危机的有效方式(Dubey et al.,2021)[262]。Tengblad&Oudhuis(2018)[61]也认为“主动性”对组织韧性很重要,如果想要更好阐释组织韧性的内在机理,就需要一些主动适应性理论的产生(张剑光,2013)[45]。Rosenthal和Charles(1989)[263]曾提出:“危机是环境发生巨大变动之后会对企业组织内部系统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准则产生严重的威胁,这个情况下企业组织必须在短时间内对不确定的事件作出关键性且及时性的决策,这样才能更好地缓和危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关于危机响应理论,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分类:一种是基于刚性的组织响应,表明只有通过严格的组织响应流程才能有效地减轻重大危机(Staw et al.,1981)[264],被称为“被动消极调整”;另一种是基于韧性的组织响应,强调刚性应对危机可能会限制组织发展和生存机会,表明只有通过灵活的组织响应流程才能维持组织的可持续发展(Powley,2009)[265],被称为“主动适应调整”。因此,本研究基于多学科思维找寻合适的主动适应理论和研究范式,其中包括来自于物理学领域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来自于生物学领域的组织免疫理论,同时对企业环境风险识别、预防以及应对给出清晰充分的阐释(Weick&Sutcliffe,2011)[56],即旨在防止意外事件发生或指导日常组织活动以阻止不希望的事件发生,进而为组织韧性的理论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第3章组织交互记忆系统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模型构建...................................58
3.1组织韧性的影响因素分析............................58
3.1.1组织交互记忆系统................................58
3.1.2组织即兴........................................60
第4章研究设计.............................................82
4.1访谈设计........................................82
4.1.1访谈对象......................................82
4.1.2访谈步骤.............................................83
第5章组织交互记忆系统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102
5.1描述性统计分析......................................102
5.1.1数据收集...........................................102
5.1.2样本描述性统计..........................................102
第5章组织交互记忆系统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实证分析
5.1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数据收集
本研究问卷收集工作从2022年2月10号到2022年7月10号,历时近5个月的时间,主要通过管理者培训俱乐部以及身边所熟知的人脉资源采集,山西省内主要采用线下一对一的形式发放,除山西省外其他省份均采用线上微信或邮箱形式发放(疫情期间想要调研全国各地的不同制造型企业,最好的方法就是发放线上问卷的形式),尽量保障每一份问卷能够精确发送到不同企业所要调研的特定管理者手中,进而可以确保整个问卷的回收质量。同时受访者通过填写问卷编号以及所在企业名字简称来判断样本数据是否来自于不同的企业,进而扩大样本所涵盖的企业数量。此次调研总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了400份,回收率为80%,在删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340份,有效填写率为85%,其中340份问卷中涉及了300多家大中小型的不同制造企业,且均具有一定的组织韧性,能够很好地满足本研究理论模型的验证需求。
5.1.2样本描述性统计
根据表5.1所示,受访者个人特征表明:样本中55%为“男”,45%为“女”;年龄较多分布在“26-30岁”(42.4%)和“31-40岁”(13.5%);受教育程度大多在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占81.8%。受访者所在企业特征表明:企业成立时间在“1-2年”为3.5%,“3-5年”为12.4%,“6-10年”为10.9%,“11-20年”为28.5%,“20-50年”为26.5%,“50年以上”为18.2%;企业规模在“25-50人”为13.8%,“51-100人”为11.5%,“101-300人”为16.5%,“301-500人”为5.6%,“501-1000人”为9.7%,“1000人以上”为42.9%;企业性质中有40.6%为国有企业、53.5%为民营企业,5.9%为其他;企业所属制造行业中轻纺工业占39.1%、资源加工业占21.2%、机械电子制造业占39.1%;企业所在省份有2.6%为东北区、7.6%为东南区、4.1%为华中区、2.1%为西南区、57.6%为华东区、1.5%为西北区和24.4%为直辖区。
第6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6.1总体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我国山西省、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苏省等十几个省市的300多家企业的调查问卷数据为研究样本,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了双重危机情境下组织交互记忆系统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进而通过对实证检验结果归纳总结以及详细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以及其三个维度(专长性、信任性和协调性)均对组织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表明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以及其三个维度(专长性、信任性和协调性)是提升企业组织韧性重要且不可忽视的前因变量。本研究发现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与其三个维度(专长性、信任性和协调性)对组织韧性的影响程度不同,结果表明在对组织韧性的直接作用过程中,无论专长性、可信性和协调性的哪一个系统特性单独发生作用都是有限的,只有通过组织交互记忆系统综合发挥出专长性、可信性和协调性的三大系统特性才能更大程度上地提升企业的组织韧性。
(2)组织即兴以及其两个维度(立即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与组织韧性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惯例更新以及其两个维度(惯例修正行为和惯例创造行为)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与组织韧性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战略柔性以及其两个维度(资源柔性和协调柔性)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与组织韧性之间起到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首先,组织即兴的行为举措并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企业内部经过比对现今面对的组织异己信息与组织原有信息池中的信息差异后,产生的有意识即时决策行为进行策略变化,因此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组织即兴可以综合发挥出立即性行为和创造性行为的策略变化的作用,进而更好地提升组织韧性。其次,组织惯例更新是在接收到组织外界环境变动的信息之后,迅速找寻并打破企业内部异己信息进而采取组织惯例更新进行策略选择,因此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企业需要适应环境建立新的组织惯例并通过试错机制实现惯例的优胜劣汰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组织韧性。最后,战略柔性是在接收到组织外界环境变动的信息之后,迅速识别企业外部异己信息进而采取战略柔性的资源配置和识取行为实施柔性,因此在组织交互记忆系统的作用下,企业需要有效整合和配置组织内外部资源并将其应用到其他竞争性战略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组织韧性。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