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在借鉴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公司特质和公司治理的维度选取变量,实证探讨了内部控制指数的影响因素,为企业管理层通过改善特殊变量达到提升内部控制指数的目的提供了实证参考和数据佐证。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2008年5月,财政部联合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等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进入21世纪后,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学术界及管理当局对于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对企业产生的重要作用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美国国家会计总署GAO1(2000)曾指出,内部控制系统的积极发挥作用对于企业克制浪费、防范舞弊、规范管理、防止滥用职权具有重要作用,内部控制是保证组织运行效率和效果的重要因素。相反,不健全、失效的内部控制将导致企业经营出现问题与风险。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能有效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社会公众利益,维持资本市场安全稳定意义重大。
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几起上市公司重大财务舞弊案件的爆发震惊世界。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这个曾经的世界500强企业,全球最大的电力、天然气公司,爆发财务舞弊。该公司从1997年到2001年间,通过财务造假共虚增利润5.86亿美元,并且隐瞒巨额债务。2002年,世界通讯公司被查出财务造假,通过虚假记账掩盖不断恶化的财务状况,虚增营收百亿余元,世界哗然。此后,上市公司舞弊丑闻不断被曝出,规模更是屡创新高。详细分析这些案例可以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健全直接导致了财务舞弊的发生。舞弊案件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强大压力,美国立法机构于2002年7月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即著名的SOX法案。该法案第302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包括首席执行官及财务主管在内的管理层要在企业每一年度或季度财务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报告;
1.2研究意义
本文以目前国内外经济环境为背景,基于学术界关于内部控制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其公开的相关数据为依据,基于目标完成程度及信息披露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2015-2019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并进行了综合评价,实证检验了对内部控制指数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分析了内部控制指数在特定层面的经济后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2.1理论意义
第一,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指数现有研究的前提下,创新设计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目标指数,充实了内部控制指数研究理论。国外Stringer和Carey(1995)、Botosan(1997)、Chil-Yang Tseng(2007)、Doyle等(2007)、Moerland(2007)等学者依据各自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了不同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评价了样本公司内部控制情况。国内方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包括厦门大学的内部控制指数和深圳迪博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等。其中,厦门大学的内部控制指数反映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完备情况,指数设计依据主要来自于企业自愿披露的信息;而迪博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反映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达成情况,指数设计依据基于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后期,迪博公司也设计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数,并于每年定期公布。另外,王立勇(2004)、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张兆国等(2011)、李万福等(2012)、林斌(2012,2014,2016)、池国华(2015)、陈汉文和黄轩昊(2019)等学者也深入研究了内部控制指数问题,推出了不同设计依据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借鉴现有内部控制指数构建方法的基础上,拓展了内部控制指数具体评价指标的选择角度、范围和数量。其中,基于目标完成程度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引入了舞弊识别指标,扩展了经营目标具体变量覆盖面;基于披露信息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依据具体应用指引重新梳理了风险点,增加了具体指标数量。本文构建了基于内部控制目标完成程度及内部控制披露信息的两套全新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情况从整体、地区、行业、板块等多角度进行了评价。本文构建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及指数评价的具体方法可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第2章文献综述
2.1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相关文献
内部控制理论自诞生以来,由于其重要意义及作用,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持续关注,相关学者一直注重内部控制的研究,致力于内部控制理论的内涵、作用、发展、应用、实践等的探讨。本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角度对内部控制相关文献梳理如下。
2.1.1国内内部控制基础理论研究
在中国知网上以“内部控制”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共查找到相关文献近71000篇,每年发文情况如图2.1所示。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自1982年开始,到1991年,每年相关研究不超过10篇;1992年以后,文献数量有所增加,达到每年几十篇,到1998年,每年发文量接近100篇;1999年以后,内部控制研究开始兴盛起来,以每年几百篇的数量递增,到2019年达到最高的7200余篇。
自现代意义的内部控制理论在美国诞生开始,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国外内部控制理论在国内的介绍和推广。杨时展(1980)从管理会计的视角介绍了西方会计核算开始由“主要面向外部,不着重计划,是历史的简单记录”向“主要面向内部,从计划出发,成为控制企业的有力工具”进行转变。汤云为(1983)以自身赴美参加审计实习考察的亲身经历,介绍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及内部控制评价在美国的最新发展情况,对内部控制的审计流程进行了特别说明。徐遗伕(1983)、李泽临(1983)介绍了西方的内部牵制理论,并探讨了我国如何借鉴内部牵制制度。他们认为,制定和贯彻内部牵制制度应该有一般规律性的准则作为依据;内部牵制是基础,不能缓行,要积极推行。李天民(1985)把制度审计分为了解环境、绘制流程图、穿行测试、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等五个步骤,介绍了西方内部控制理论,并对国内开展制度审计作了展望。
2.2内部控制指数构建与评价相关文献
学术界关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内部控制指数构建和评价研究也成为其中一个研究热点。对于内部控制评价,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立勇(2004)提出内部控制评价不能仅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戴彦(2006)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了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的方法和程序。陈汉文和张宜霞(2008)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国内应加大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倡导和推广风险基础评价法,规范和指导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骆良彬和王河流(2008)、韩传模和汪士果(2009)将层次分析法引入内部控制评价,建立了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模式。池国华(2010)在总结借鉴国内外内部控制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管理视角,尝试设计了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张先治和戴文涛(2011)综合考虑了我国制度背景,分析了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局限性,得出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应交由政府监管部门或聘请外部非营利性机构进行。
以上观点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内部控制评价不能局限于定性分析,应积极推进定量评价模式。而进行内部控制水平定量化分析的直接方法正是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数。
目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构建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内部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重大缺陷、其他依据。
2.2.1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为依据设计的内部控制指数
2004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将内部控制的目标分为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战略目标。其中,战略目标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相较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新增加的内容。Chil-Yang Tseng(2007)是国际上较早设计并使用基于内部控制目标完成程度的内部控制评价指数的。他依据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合规目标、报告目标的完成程度,构建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数。该指数共选择8个具体指标,涵盖了战略目标(以市场份额、风险系数作为代表变量)、经营目标(以劳动生产率、总资产周转率作为代表变量)、合规目标(以审计费用占总资产的比、净清算收益占总资产的比为代表变量)、报告目标(以重大缺陷、审计意见、财务重述三者的合成及盈余管理水平作为代表变量)四个方面,采用线性加权和的方法构建总指数。
第3章理论分析......................34
3.1内部控制理论...................................34
3.1.1国外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34
3.1.2国内内部控制的起源与发展............................39
第4章内部控制指数构建...........................46
4.1指数构建的一般方法........................46
4.1.1指标选择原则.........................46
4.1.2指标同向化处理.......................47
第5章内部控制指数评价...........................77
5.1整体评价....................................77
5.2分地区内部控制指数评价....................................79
5.3分行业内部控制指数评价....................................97
第7章内部控制指数的经济后果
7.1内部控制指数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有着紧密的联系,决定着企业价值的大小。林钟高和王书珍(2006)认为,内部控制作为保证企业经营效率效果、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报告真实有效、战略目标完成的治理机制,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内部控制体现了价值链管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可使企业价值得到整体增值(赵保卿,2005)。相关研究表明,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提升企业的价值(林钟高等,2007;池国华和杨金,2013;杨松令等,2014;王爱群等,2015);相反,不健全或失效的内部控制会负向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Hu等,2013)。
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提升路径多种多样,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通过降低企业面临的内外部风险(Bargeron等,2010)、降低第一第二类代理成本(林钟高和徐宏,2006)、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Doyle等,2007;Ashbaugh-Skaife等,2008;Altamuro和Beatty,2010)、抑制大股东资金占用(杨德明等,2009)、提升股价的市场表现(Hammersley等,2008)、减少内幕交易的可能性(Brochet,2010)、提升盈余持续性(肖华和张国清,2013)、制约经理对外部投资者利益的剥夺、改善公司治理机制等途径和方式提高企业价值。通过实证分析学者们还发现,企业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的信用模式显著相关(于海云,2011),与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存在紧密的联系。
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价值的确定有多种方式,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模型、相对估价模型、市场价值模型、清算价值模型、EVA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学者们使用比较多的托宾Q值法属于相对估价模型的一种。关于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林钟高和王书珍(2007)以2005年A股31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了以托宾Q值作为替代变量的企业价值与基于内部控制五要素构建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关系,指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宋常等(2014)用托宾Q值代表企业价值,以238家非周期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了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企业价值增值的影响。杨松令等(2014)以经济增加值EVA作为企业价值的代表变量,实证分析了223家央企控制的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与自行构建的内部控制指数的关系,认为上市公司实施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
第8章结论与政策建议
8.1主要结论
(1)内部控制指数整体情况
2015-2019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总体状况良好,呈现正态分布,指数总体保持逐年稳步上涨态势。其中,2019年内部控制指数最大值为1000分,最小值为0分,均值为773.92,处于C级水平,指数得分主要集中在[700,900],表明我国上市内部控制整体状况优良,大部分公司内部控制处于B、C级水平。内部控制目标指数最好的A级占比0.84%,共有18家公司;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得分处于B级的有829家,约占总样本的38.58%;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得分处于C级的有1165家,约占总样本的54.21%;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得分处于D级的有84家,约占总样本的3.91%;内部控制目标指数得分处于E级的有53家,约占总样本的2.47%。
(2)内部控制指数影响因素
①股权结构方面。第一,国有股比例对内部控制指数无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样本数据的区分度不够导致效果不显著。第二,股权集中度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对企业内部控制指数提升越具有促进作用。第三,股权制衡度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负相关,即股权制衡度越高,公司内部控制指数越低,内部控制质量也就越差。
②董事会结构方面。第一,董事会规模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负相关,说明过于庞大的董事会规模会降低工作效率,从而限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提升。第二,董事会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正相关,即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越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指数,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越高。第三,董事薪酬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正相关,即对董事进行薪酬激励能有效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的提升。
③监事会结构方面。第一,监事会规模对内部控制指数无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研究样本中监事会人数数据较集中,主要集中于3-5人,区分度不够所导致的。第二,监事会持股比例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正相关,即对监事会成员进行股权激励,对内部控制指数有正向影响,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水平。
④其他利益相关者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与内部控制指数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能有效促进自身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