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论文对于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流动与嵌入透过社会网络的三角关系基本得到了整体性呈现。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会网络不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缩短其适应过程,且给移民提供了有利的创业资本,从而创造商机,进而较好地、较快地嵌入到城市社会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通过改革完成了经济、社会、制度的体制转换,对外则通过开放引进国外资金、资源、技术、人才等,从而不可逆转地将中国带入世界经济体系。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让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急剧变化。其中,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差距开始拉大,逐渐出现地区之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实现高速发展;而在少数民族居住的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处于相对停滞状态。这种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必然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1984年居民身份证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人口流动的可能性,而且为人口流动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也变得更加强烈,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掀起了人口流动的大潮。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移民的重要而特殊部分,深刻影响着我国民族分布格局。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44亿,其中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2000多万,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全国流动人口的十分之一,在城市和散居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人口超过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大开发,国内外资本和先进技术大量流入上海,使之快速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化大都市,全球500强跨国公司几乎都将其母公司或子公司坐落在上海。资本和技术的集中又引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上海以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区位优势吸引了各类专业人才和劳动力,大规模人口开始涌入上海,其中也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上海市少数民族人口为39.98万人,比2010年增长44.8%,占全市人口的1.6%。①这种流动改变了一些地方特别是流入地的民族人口结构,致使许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不断涌现形式多样的流动人口聚居空间。本研究的主要田野点“龙柏”就是其中之一。
1.2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把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各民族互相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让少数民族群众被城市更好的接纳,更好地融入城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作用下形成的“龙柏”这一特殊空间,不仅居住着汉族和朝鲜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而且还有大量韩国人。龙柏朝鲜族经营者虽然开始依附韩国经济谋生存,但却没有被韩国经济吞噬,而是利用全球化、市场经济以及国家政策带来的机遇,摆脱了对韩国人和韩国经济的依赖。跨国社会网络、跨国流动实践、双语能力、熟悉中国和韩国两国文化,这些都使龙柏朝鲜族经营者在和韩国商人的博弈中胜出。在此过程中,龙柏朝鲜族经营者更是打破“韩国人是boss,中国人是打工仔”的刻板印象,不仅实现了身份转换,而且更是增强了自身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的自豪感。由此,本论文通过民族志呈现上海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创业历程和在沪生活现状,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提供借鉴意义,这有助于现阶段我国推动建立“互嵌式社会”,进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2 学术价值
自从改革开放和中韩建交以来,中国朝鲜族不断地向国内外流动,致使作为中国朝鲜族最大聚集地的延边出现了各种社会危机,甚至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朝鲜族社会面临了解体的危机①,但这种人口流动同时又拥有了在新移居地形成共同体的功能,从而在不同国界、不同地域形成了新的中国朝鲜族共同体。② 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地位上升以及韩国等海外国家经济的急剧下滑,越来越多的朝鲜族正进行反向流动,以在海外国家习得的技术及经验,积极创业。这种城市中的励志故事和成功经验又不断地把海外朝鲜族吸引到沿海城市,从而在大城市中形成朝鲜族移民聚居区。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韩国、日本等国外以及山东、北京等地的朝鲜族流动人,很少关注长江以南的朝鲜族流动人口。龙柏是上海的朝鲜族主要聚居的地区,本论文试图通过系统梳理龙柏朝鲜族特别是经营者进入上海的历史脉络、现实格局和发展趋势,提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城市互嵌式社会结构建设的可行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理论模式,同时为城市中的少数民族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田野资料。
第二章 流动:当代朝鲜族入沪历程
2.1 早期入沪朝鲜族
2.1.1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入沪朝鲜族
据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户籍朝鲜族仅为35人。①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朝鲜出现大批战争孤儿,朝鲜政府一方面为了解决战争后遗症,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战后恢复生产建设的需要,决定将战争孤儿以“朝鲜实习生”的名义送到中国。这样,以停战谈判为契机,朝鲜战争孤儿开始涌入杭州、北京、洛阳、上海等地,接受各行各业的技术实习。为了方便管理这些朝鲜实习生,急需精通中文和朝鲜语的翻译人员。于是,中央政府从东北三省的学校、机关、事业等单位招聘翻译人才。很多朝鲜族积极响应号召赶赴上海,承担朝鲜实习生的管理和翻译工作。这样,早期朝鲜族是以“翻译人员”的身份进入上海的。延边汉语师范学校毕业的郑成永先生就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上海。下面,是郑成永先生在《璀璨东方明珠的人们》中的回忆:
当时由于朝鲜战争,数百名战争孤儿从朝鲜涌入我国上海等地,为了管理朝鲜实习生,中央决定在东北三省的学校、机关、事业单位物色大量懂朝鲜语的翻译人员。我就读的吉林省延边汉语师范学校也进行了动员报告,200多名学生自愿报名参加口语考试,最终通过的只有包括我在内的36名学生。1953年3月28日,我们离开延吉,辗转吉林、沈阳和北京来到上海。到了上海后,我们大部分被分配到第一工业部和纺织工业部下属的工厂,担任朝鲜实习生的管理和翻译工作。我被安排到吴淞机器厂(后改名上海柴油机厂)。当时,来自朝鲜的20多名战争孤儿已经在这里实习了。我的翻译工作任务非常艰巨,要跟着工人师傅一边听,一边翻译上万个机器零部件的名称,工人师傅都讲上海话,我还要学习上海话。”
2.2 2000年以后韩企入驻与朝鲜族大量入沪
2.2.1 韩国企业入驻上海
从2000年到2010年,上海朝鲜族人数增长为22257人。① 上海朝鲜族人数迅速增多的重要原因,是这一时期韩国企业大规模入驻上海。韩国企业进驻上海并形成所谓的“韩国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朝鲜族流入上海的门槛,进而为朝鲜族聚居龙柏创造了条件。 中韩建交初期,韩国企业集中于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廉价的东北三省和以山东、北京为中心的黄河以北地区。从2003年开始,逐渐转向东南沿海地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发生质变,股市全面飘红,韩国资本开始从东北三省和山东地区转向长江以南。2010年以后,韩国对华投资聚焦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2012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劳动力成本提高,韩国对华投资逐渐萎缩,开始转向越南等东南亚地区,不过对上海的投资趋势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2.2.2 朝鲜族大量入沪
韩国企业进驻上海,不仅需要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等本国人员,还需要与中国主流社会协调沟通的“中间人”,而朝鲜族成为韩国企业的最佳选择。被访人上海朝鲜族企业家协会顾问金老先生是典型的“中间人”。韩国浦项制铁公司(POSCO)、三星、双龙等企业进驻上海时,“金顾问”积极和上海市政府联系,为韩国企业顺利进驻上海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金老先生也介绍了许多朝鲜族大学生到韩国企业工作,他说,这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值得骄傲的事。
我出生于1941年,今年正好80岁。1965年,在吉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复旦大学计算机专业当教师,当时全中国没几个计算机专业,专业人士很受重用,我还被中国科学院选中,加入了人造卫星研究团队。中韩建交后,大量韩国企业进入中国,很多韩国企业家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让我帮忙穿针引线。我第一个帮忙引进上海的韩国企业是韩国钢铁企业POSCO。1995年,他们看好中国市场,想进入上海,但是没有人牵线,于是他们通过外围关系找到我,这也是看到我有人脉关系。我给他们联系了上海市政府,政府也积极回应,批了一块地,然后他们就在这块地建厂房,算是进入上海了。之后,韩国企业纷纷进入上海,光我一个人就帮忙招商引资现代汽车等30多家韩国企业,总投资额30多亿美金。韩国企业进入上海,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我就给很多朝鲜族大学毕业生介绍工作,也给朝鲜族商人提供了发家致富的机会,很多朝鲜族商人非常成功,在新冠病毒出现之前,我认识的一位商人年销售额甚至高达几亿美金。
第三章 生存: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创业及其资本 ................................33
3.1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创业:以东银为例 ............................................. 33
3.1.1 寻找商机,苦筹资金 ......................................... 33
3.1.2绝处逢生,柳暗花明 ....................................... 36
第四章 竞争:龙柏韩国城的内卷与博弈 ............................46
4.1 内卷的龙柏韩国城 .............................................. 46
4.1.1 龙柏韩国城的形成 .......................................... 46
4.1.2 龙柏韩国城的朝鲜族经营者 ................................ 49
第五章 网络: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会资本化 ................................60
5.1 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强关系” ...................................... 61
5.1.1 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会交往 .................................... 61
5.1.2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团活动 ........................... 63
第六章 融入: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生活世界
6.1 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做家”
6.1.1 龙柏的“房势”
流动人口离开原居地,更需要稳定、舒适的居住空间,房子是他们未来生活的保障,不仅折射出他们在流入地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心理融入。
研究发现,上海的居住成本,是外来人口居住空间选择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心城区的旧房简屋、城乡接合部的多人合租屋、外环线附近自建房等,往往成为低收入外来人口的居住选择,当然也有部分收入较高的外来人口(如私人企业主等)选择在郊区自购商品房。随着上海地铁交通线路的延伸,外环线附近的城市边缘地区和城市中心的联系得到强化,加之各项设施配套日趋完善,一些郊区地段的升值潜力吸引了大量投资性购房,由此也形成一定数量的空置房源。由于投资者的预期主要在于住宅升值,这些郊区空置住宅以相对低廉的租赁价格成为不少外来人口的居住选择。
龙柏地区的发展,也和上述地区一样,伴随上海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的开放,从城郊荒地建设成为现代化建筑林立的多功能繁荣区。上个世纪90年代,在浦东开发的大背景下,上海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龙柏地区隶属于闵行区,而闵行区作为市近郊区成为上海最大的外来移民流入区,居住人口逾200万。1995年,上海地铁一号线开通和延伸,更加密切了闵行区和上海市中心之间的联系,基础设施的保障更是加快了闵行区房地产的开发。1998年,上海市政府为了激活房地产,推行购房蓝印户口政策,鼓励外地人和外籍人士购房。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随着上海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深入推进,大量旧房拆迁、道路改造、市政动迁、公共绿地建设等项目工程的实施,造成中心城区的居住成本不断升高,这也迫使大量外来人口向城市外围迁移。
第七章 结论
本论文对于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流动与嵌入透过社会网络的三角关系基本得到了整体性呈现。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会网络不仅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缩短其适应过程,且给移民提供了有利的创业资本,从而创造商机,进而较好地、较快地嵌入到城市社会中。龙柏朝鲜族经营者的社会网络的独特性,突出的表现为流动资本和创业资本,弥散在城市适应和嵌入过程之中,这不仅构成一种龙柏朝鲜族经营者城市嵌入的独特方式,而且对于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嵌入研究意义较深。“东银们”在创业和城市嵌入过程中的经历、策略、感受和情感的行为及表述,看似很平凡,但却很精彩。精彩,不仅是因为有血有肉的、呕心沥血的创业史和励志故事,且在流动与嵌入过程中展现出中国朝鲜族世界关系网的非凡之处。
龙柏朝鲜族经营者是从中国朝鲜族聚集地的延边等东北地区或从海外回国辗转到大城市的移民群体,是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里的陌生人①”。绝大多数龙柏朝鲜族经营者并非一开始都以从商为目的而进入上海龙柏,只不过是为了谋生,寻求一份更高工资待遇的工作而来到了这里。由此,出现了“新型朝鲜族”,他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用跨国流动所带来的机遇迅速发展起来。他们穿梭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探索着相互间的各种差异,不断地寻找新的生存及发展空间,而且对跨国流动资本、技术、经验等进行有效地转换和再积累,从而迅速富裕起来。调查发现,龙柏朝鲜族经营者当中的很多人穿梭于两国之间,摸索着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敏锐的判断力,不断地寻找新的生活空间和生意空间。一些人利用跨国资本和技术投入饮食业为主的服务产业,另一些则以跨国企业就业的经验,从事跨国商贸活动。同时,跨国流动资本的流入使得他们购房时有能力支付首付款,保障了定居生活的物理性条件。跨国流动资本、技术和经验的流入,使得中国朝鲜族能够聚集在大都市,从而促进了龙柏朝鲜族社会的形成与扩张。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