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观和社会网络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K-means聚类、CART决策树、贝叶斯网络分析法等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探讨了知识基础、合作网络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至2021年,我国已连续12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然而,我国在诸多高科技领域的核心技术仍处处受制于人,尤其是新一轮中美贸易战以来发生的中兴被制裁、华为芯片断供等事件,更加反映了我国高科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远落后于制造能力的问题。为更好地应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巨变以及未来科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国家亟需通过深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一轮全球竞争制高点,以此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世界强国。
创新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常态下,创新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新引擎”,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中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在劳动力与资源环境方面的低成本优势,而目前此种优势正在逐渐消失,我国许多产业至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端位置,资源消耗大且产业利润低。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我国企业该如何激发自主创新活力,充分利用既有知识资源与技术优势,大力促进外部协同创新合作,攻克核心技术创新瓶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通过技术创新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在当前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经济该如何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转变,如何通过自主创新在激烈竞争环境中把握先机赢得优势并立于不败之地?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起点上,国家该如何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国家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成为政府与企业亟需深入思考的战略问题[1]。
1.2研究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竞争愈加趋向深度化与繁杂化,若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企业必须重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内部因素,知识基础通过驱动技术创新进程深刻影响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范围、方向与路径[5],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能否获得高质量创新成果产出。另一方面,为突破自身技术惯性和资源约束等限制,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会通过与外部组织开展合作来获取外部的异质性信息与创新资源,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因此,合作网络亦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作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知识基础和合作网络二者如何交互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其内在影响机制究竟是什么?探讨并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企业提升创新绩效谋求未来发展极为重要。
与此同时,当前学术界针对知识基础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合作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展开了诸多探讨与研究。有不少研究探讨了知识基础特征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如内部知识基础深度和宽度对企业渐进性与根本性创新绩效具显著正向影响[6],内部知识基础深度和范围对企业搜索效率与创新产出之间的影响起调节作用[5]。同时,亦有不少研究重点分析了企业在组织间合作网络的位置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如位于网络中心地位的企业可通过降低交易、信息搜寻、监督和维护成本来提高创新绩效[7,8],而若维持组织间关系的成本超过所获得的收益时,也可能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9]。对于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通过获得多样性外部资源和信息,有效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识别和把握各种机会和威胁,进而提高自身创新绩效[10]。
第2章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资源基础理论
1933年,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哈斯丁•张伯伦(Edward Hastings Chamberlin)在《垄断竞争理论》中首次提出了“竞争优势”的概念。1978年,Hofer和Schendel将此概念引入战略管理领域,他们认为企业竞争优势就是一个企业通过其资源的调配而获得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独特性市场地位。之后,Porter(1980)[25]、Teece(1997)[26]和Cepeda(2007)[27]等学者对“竞争优势”展开了系统的研究,他们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采取各种战略获取竞争优势可以更好地获得企业绩效,竞争优势对于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为什么一些企业的绩效总是胜过其他企业?”这一核心议题,战略管理领域的学者们展开了大量相关研究。Porte(r1980)[25]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提出分析竞争优势的“结构-行为-绩效”(Structure Conduct Performance,SCP)范式。该范式强调了产业结构与市场势力的影响,认为产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竞争状态以及企业资源。为了对Porter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补充,Wernerfelt(1984)[28]在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采用的产品市场地位组合实际上是其所控制的资源的一种反映,企业间所进行的产品市场地位竞争,可以看作是企业间所拥有资源地位的竞争。Wernerfelt的这篇论著被认为是关于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RBT)的最早论著。之后,Rumelt(1984)[29]从资源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租金获取的规律,根据其观点,企业被看作是一组生产性资源的组合,且这些资源的价值会随着应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Barney(1986)[30]提出“战略性要素市场”这一概念,该概念是指企业获取实施产品市场战略所需资源的场所。Barney认为,如果战略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企业将不可能获得经济租金。该观点与波特(Porter)的产业吸引力理论相矛盾。Dierickx和Cool(1989)[31]对Barney的观点进行了拓展,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是什么使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能够产生经济租金,以及企业资源如何产生经济租金的机制,为进一步系统论证资源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
2.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根据上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围绕研究涉及到的变量和内容,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归纳与评价,为后续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首先,介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概念界定与影响因素等;然后,对知识基础的概念、特征及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最后,对组织内合作网络整体特征(小世界特征、网络聚合度、关系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组织间合作网络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内容嵌入)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研究综述。
2.2.1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1)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概念界定
自从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被March在1991年提出以来,探索和利用这一对概念被广泛应用在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组织设计和组织创新等领域。广义上来说,探索意味着搜索、变化、冒险、实验、发现和创新,而利用则包括细化、选择、生产、效率、实施和执行[3]。具体而言,探索是指发现新的产品、知识、资源和机会,它与根本性的改变以及实践学习相关联,而利用是指对现有产品、知识、资源和能力的改变,它是一种渐进式的改变和通过局部搜索的学习方法[49]。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快速变化,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多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50]。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已成为各类企业应对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51]。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大幅度的、激进式的创新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新技术和新知识来寻求新的可能性[3]。通过开展探索式创新,企业能够设计出新的产品、发展出新的分销渠道、开辟出新的细分市场[52-54]。
探索式创新追求从外部获取和创造异质性知识与技术,而对企业现有知识基础进行脱离和超越[55,56]。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小幅度的、渐进的创新行为,其目的是对企业现状进行改造、整合和提升[3]。通过开展利用式创新,企业能够完善原有产品设计、丰富现有产品线、提高现有分销渠道的效率[52-54]。利用式创新追求对企业现有知识提炼、强化、整合和改进[55-57]。虽然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企业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二者之间仍然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探索式创新更强调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获取和创造,它是企业从外部寻求知识和技术的一种创新模式;而利用式创新则更强调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整合和改进,属于一种改革性的创新行为[49]。
第3章变量选取与度量.................................35
3.1知识基础特征选取与度量...................................35
3.1.1知识基础特征选取依据.....................................35
3.1.2知识基础特征度量.......................................37
第4章数据来源、获取与处理.........................47
4.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47
4.1.1样本选择.........................................47
4.1.2数据来源与清洗...................48
第5章知识基础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59
5.1问题描述...........................................59
5.2基于知识基础特征的企业群组划分..........................60
第8章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机制分析
8.1问题描述根据第7章的决策规则分析可知,知识基础特征、合作网络结构特征或独立或交互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且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和利用式创新绩效的多特征因素组合情况各有不同。虽然CART决策树能够很好地识别出影响不同类型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对于知识基础特征、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具体影响路径以及变量间逻辑依赖关系却不能清晰呈现,各特征变量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亦无法明确。鉴于贝叶斯网络不仅能够清晰、有效地呈现变量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而且还能揭示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与贡献度,本章将借助贝叶斯网络深层次剖析不同类型企业群组的知识基础、合作网络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
本章重点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知识基础特征和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对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绩效的具体影响路径有哪些?(2)知识基础特征和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变量之间存在何种逻辑依赖关系?变量之间的关联度和贡献度究竟如何?(3)结合自身特点,不同类型企业分别可以通过哪些不同路径方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实现提升二元式创新绩效之目标?
第9章结论与展望
9.1研究结论
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两种重要创新方式,为提升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绩效,企业不仅要对内部知识进行整合和创造,还需要通过与其他组织开展合作从外部获取优质的异质性知识,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本研究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观和社会网络理论,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K-means聚类、CART决策树、贝叶斯网络分析法等机器学习方法分析探讨了知识基础、合作网络对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和相关性分析最终遴选并度量知识基础特征(知识基础广度、知识基础深度、知识基础规模、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接近中心性、聚集系数、结构洞)、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探索式创新绩效、利用式创新绩效);其次,以2015-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授权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研究样本,借助K-means聚类算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对不同特征下285家焦点企业进行不同群组划分;然后,以特征变量为条件属性,以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为决策属性,通过CART决策树算法分别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二元式创新绩效进行决策规则分析;最后,借助贝叶斯网络深层次剖析知识基础特征、合作网络结构特征影响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基于知识基础视角对二元式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知识基础特征对不同类型企业的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绩效影响情况各不相同。其中,知识基础广度、知识基础深度、知识基础规模、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等5个特征均以两两组合的形式共同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而只有知识基础规模和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对利用式创新绩效产生影响。不同类型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体现为:○1针对涉猎广泛型企业,其探索式创新绩效主要受知识基础广度和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共同影响,当知识基础广度较低时,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会负向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而当知识基础广度较高时,知识基础非相关多元度会正向影响探索式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