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基于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在参考和借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地方政府和企业两大产业发展主体,在明确政企角色定位,厘清政企边界,有效发挥政府和企业功能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行为和目标耦合—行为异化和目标偏离—行为纠偏和产业兴旺”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在举国上下全力开展输血式和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中国贫困发生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97.5%降到2020年底的0.6%,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赢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随之,巩固脱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将成为脱贫县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硬战中,产业扶贫发挥了主力军的关键作用,在“五个一批”中,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根据建档立卡数据统计,我省469万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帮扶,发展生产实现增收脱贫。通过持续做好产业扶贫,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2019年达13252元。实践充分证明,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一定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如果没有产业发展,就没有持续收入保障,扶贫就会成为“无本之木”。综上所述,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首要位置,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其它目标。因此,脱贫地区的产业发展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以及与产业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之策。
目前,与非贫困县相比,这些脱贫县的乡村产业仍然相当孱弱。乡村产业还存在可持续性差、比较优势不突出、同质化严重、产业链条较短、价值链的附加值较低、资源优势难以转换成产业发展优势、经营主体发育不足且带动能力差,不以市场为主导等问题[1]。同时,距离产业兴旺、乡村全面振兴仍有相当差距。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脱贫县设立过渡期,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其产业要长期培育和支持,以促进其内生可持续发展。但如何用好帮扶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的决定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较短时期内大力促进脱贫县乡村产业兴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迫切需要系统深入研究脱贫县的政府和企业产业发展行为与乡村产业兴旺之间的关系。当前,巩固脱贫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脱贫县工作的重点,而推动乡村产业长足发展是工作重点中的重点。产业兴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居于首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2]。长期以来,许多地方政府习惯行政手段主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转型,许多脱贫县也是如此,企业参与乡村产业发展行为多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政企双方并未形成良性平等协商合作关系,导致企业进驻乡村发挥效力有限[3]。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短视、产业决策和实施不科学、不规范,行为非理性、非市场化、不可持续、创新性不足等异化现象严重,再加上产业刚刚起步,经营者经营理念落后、素质和能力不足等主客观因素影响,直接导致产业兴旺目标偏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水平离产业兴旺目标距离更远[4,5]。
1.2文献综述
1.2.1产业发展及产业兴旺
1.2.1.1产业概念及内涵
产业概念一般解释为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另有解释为将国民经济依据特定的基准划分为若干个小单位。苏东水[11]提出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借鉴恩格斯的观点,人类发展历史上有过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将畜牧业与农业分开;第二次手工业分离出农业;第三次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出来。马克思曾从物质生产的角度将社会分工分为三种形式: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一般劳动分工包括农业、工业和商业;特殊劳动分工将工农商三大类进一步细分为包括畜牧业、冶炼业、机器生产和零售业等;个别分工包括企业和工厂的具体分工。廖进球[12]认为产业是在同一市场上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的厂商集合,组织之间的结构关系被称为产业组织,也包括企业之间的垄断竞争关系。还有一个对“产业”更为广泛的定义,即不仅指替代品生产之间的竞争关系,而是泛指各种制造或供应货物、劳务或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里理解的产业的定义不限于生产单一产品的公司或组织,而是指各种产品组织。
产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属于中观经济,可以指促进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或是指非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
农村产业是指农村区域内构成农村经济的各行各业。石子领[13]认为从组成内容上看,农业产业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而农村产业由农业(第一产业)、农村工业(第二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第三产业)。王旺国[14]也认为农村产业是指农村区域内的各项经济生产部门。农村产业的具体内容包括乡镇、村庄和郊区农村地区的经济组织和农民开展的所有经济活动,也包括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服务的各类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但是,它不包括国有企业和国有农场在农村地区的经济活动。他还将农村地区划分四个等级:第一级将所有农村地区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产业;第二级把农村产业划分为第一到第三产业;第三级将农村地区划分为五个部门:农业、工业、建筑、运输和商业餐饮;第四级将农业划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
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概念界定
2.1.1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处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核心地位,产业兴旺不仅是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关键,也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兴盛和农民富裕的根基。探究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首要问题是理清其基本内涵。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所有农村问题的先决条件,致力于促进农村地区的振兴,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初级农业的再造是国之大计。关于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内涵有众多阐述,韩长赋[196]认为,产业兴旺就是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学构成,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极具活力。宋洪远[197]认为,研究乡村产业兴旺要把农业产业发展、粮食安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规模经营与小农户关系等四个方面作为关注重点。孔祥智[198]认为,研究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要抓住以农业为中心,拓展多种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姜长云[199]认为,用“产业兴旺”代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生产发展”,还突出了推进乡村产业多元化、综合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兴旺主要是构成多样化、产业资源融合化、产业经济特色化和产业体系现代化。温铁军[200]认为产业兴旺需要制度创新,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合作社及关联企业,推进乡村产业创新。本文认为,产业兴旺不仅包括产品优质、安全,企业低碳、高效,还包含产业壮大、链全,三产融合、发展。产业兴旺的最终目标不仅是增强产业竞争力,还要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实现农民增收。
2.1.2企业产业发展行为
企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是产业培育、发展、壮大、兴旺的微观主体和突破口,也是农村产业兴旺的主力军[201]。苏毅清等[202]认为企业既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和核心。王乾厚[203]提出分工和协作对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企业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不断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把国家优化资源配置的措施落到实处,是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任何一个产业都必须经历市场研发、资金支持、资源配置、原料供应、技术支持、生产加工、产品包装、市场推广、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等全过程。
2.2理论基础
2.2.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和构成单元。群体行为中的关键个体如群体领袖式人物或管理者的个体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群体行为的结果、绩效和发展方向。个体行为理论主要有态度行为理论、理性计划理论、行为动机理论。
2.2.1.1态度行为理论
在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行为与态度关系的争论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焦点。学者们假设,态度是人们的心理活动,并为人的行为做准备。行为则表达了人们的态度立场,具体反映了人们在态度影响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因此,态度和行为预测的直接联系是学界研究态度和行为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检验态度预测行为的能力。态度对一个人的反应具有支配性或动态性的影响,它可以决定一个人所看到和听到的东西,但一些学者对“偏见”的研究给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06],使得部分学者开始怀疑态度预测人们行为的能力,同时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行为和态度的可预测性。目前,许多学者提出了综合行为理论用以解释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虽然不同学者关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解释,但一些研究表明态度在预测行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解释行为[207]。因此,如果能够准确地理解某一种态度,则可以预测与该态度相应的行为。之前大量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研究试图解释和分析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研究预测行为的发生。在这些研究成果中,理性行为理论被认为是解释二者关系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基于这一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第三章理论框架构建与分析..........................45
3.1 IAD分析框架构建........................................45
3.2政企践行产业兴旺目标过程角色定位.....................................48
第四章乡村产业扶贫实践与政企产业发展行为..................................64
4.1河南省乡村产业扶贫实践..................................64
4.1.1主要成效.................................................64
4.1.2主要做法.....................................66
第五章政企产业发展行为实证分析....................................94
5.1行为过程.............................................95
5.2企业获益分析...................................96
第六章政企产业发展行为践行产业兴旺目标发展路径
6.1耦合协调度
6.1.1耦合函数模型
政企产业发展行为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至关重要,它们之间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政府的产业发展行为主要表现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服务、支持和监管四个方面,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支持和保障作用;而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供应、仓储、配送以及与此相关的投资融资、财务、人事、质量保证和追溯等行为,则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集群、结构及其优化升级、竞争力等,对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目标至关重要。因此政企产业发展行为与践行乡村产业兴旺目标之间属于典型的行为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很强的耦合关系。所谓耦合指两种运动形式或两个、两个以上的系统之间通过各种交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从而联合起来产生增力,协同完成特定任务的现象。
第七章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7.1研究结论
7.1.1政企产业发展行为
从评价均值来看,地方政府决策行为理念4.959>决策行为结果4.805,执行行为理念5.644>执行行为结果评价5.462;决策行为理念4.959<执行行为理念5.644,决策行为结果4.805<执行行为结果5.462。这表明地方政府在产业决策理念更新及其现代化方面已经走在了产业决策行为和执行行为的前面,政府人员对政府的执行理念和执行力及其执行结果都比较自信和满意,而对政府产业决策理念和决策结果的满意度较低。总之,地方政府距离科学化决策仍任重道远,产业发展决策的结果仍差强人意。相对而言,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执行力和执行行为及其结果方面相对较强,但决策理念滞后于执行理念、决策结果不如执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脱贫县的产业长足发展。政府的产业发展行为异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决策理念与执行、行为与结果不匹配,致使执行发生目标偏离;二是政企认知不匹配、满意不同序,致使政府的产业发展行为供给与企业需求出现错位;三是政府自身评价高于企业评价,有可能导致政府的产业发展行为不到位或到位不给力。
从评价加权平均值来看,企业的研发5.418最大,供应5.269最小,说明脱贫县龙头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供应方面则是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特别是供应体系运转和物联网等电商平台利用;企业销售5.288略大于生产5.284,其中销售方面的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及其成效(5.297)做得最好,而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对仓储物流配送进行改进(5.282)做得最差;生产方面的生产能力及模式创新(5.298)做得最好,但智慧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5.271)方面则差强人意、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从整体看,企业对四个方面13个评价指标的肯定的正面评价远超过否定的负面评价。企业产业发展行为异化的主要表现:一是决策行为理念与认知科学性不足;二是外部环境、政府行为、营商环境、内部条件的认知有所欠缺和把握不准;三是主要经营环节及其重点发展参差不齐、短板突出。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