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财务管理论文,本文按照“影响因素(会计准则趋同)→经济后果(投资效率)→未来对策(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三个层次推进的逻辑思路,对盈余持续性的相关研究话题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讨论。
1.导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拟制主体,公司在其本质上亦可视为一系列契约关系的集合体,故现代企业的存续和发展往往根植于上述契约的有效性(Coase,1937;Jensen and Meckling,1976;张维迎,1995);而会计准则的制定正是保障契约关系有效制定和执行的重要支撑。事实上,会计准则的制定往往也是各方利益相关者协商或妥协的过程,从而通过会计准则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协调与平衡委托方、代理人和监管者等多方利益诉求,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Scott,1997)。因此,会计准则的完善和修订往往也映射了客观经济发展变化所引起的会计信息需求更迭,但会计准则的完善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谢德仁,1997;陆建桥,2013),表现为在现实中,会计准则的大规模完善或修订往往源于一些重大经济事件的推动,例如:2002年发生在美国的安然事件推动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李连军,2007)。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看,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则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在此背景下,为了满足日益迸发的对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高质量会计信息的现实需求,中国于2007年完成了会计准则趋同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承诺,并在2014年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持续修订和完善,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趋同(陆建桥,2013;王玉涛和韦程元,2020;等)。
结合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两次主要趋同与变迁来看,2007年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结束了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共存的局面,建立和规范了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等基本框架。并且,此次会计准则的趋同还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在理想状态下,公允价值如实反映了企业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有助于企业按照实际情况来计量和披露其经营状况,从而增强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罗婷等,2008;谭洪涛和蔡春,2009;刘永泽和孙翯,2011;Barth et al.,2008,2012,2014;等);但考虑到中国资本市场所处阶段与理想状态还有一定差距以及管理层可能出于自利动机来策略性操纵会计信息,从而也对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曲晓辉等,2009;He et al.,2012;刘启亮等,2011;Cang et al.,2014;田莉等,2016;等)。而为了降低会计准则趋同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在趋同过程中对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则采取了更为审慎的态度,对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金融资产和负债全面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限制了公允价值在长期资产和负债中的应用1。上述这些准则趋同进程中的限制性条件充分考虑了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现实情况,在力争向利益相关者提供更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同时,也充分地考虑了准则中的自由裁量权被滥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1.2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立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变迁制度背景,不仅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角度切入考察了其对盈余持续的影响,还分析了盈余持续性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潜在作用,更从未来可能的会计准则发展变迁的角度分析了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等问题。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首先,伴随经济改革和发展而生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究竟给中国企业的盈余持续性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进一步,结合两次准则变动的具体内容差异,会计准则趋同对应计细分构成项目盈余持续性的影响是否会有所差异呢?其次,较好的盈余持续性是否会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呢?其中可能的影响路径机制又是什么呢?盈余持续性与投资效率之间的关系是否还会受到两次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呢?最后,立足于数字经济的新背景,数据资源在企业中的大量运用是否会对盈余持续性产生影响呢?潜在的能够促进盈余持续性在未来继续提升的对策又是什么呢?是否能够在会计准则层面考虑将数据资产纳入其中?又该如何纳入及以何种计量基础纳入呢?
概括而言,围绕盈余持续性这一核心研究话题,本文按照“影响因素(会计准则趋同)→经济后果(投资效率)→未来对策(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三个层次推进的逻辑思路对其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讨论,详细研究思路如下:
在正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前,本文系统梳理和回顾了代理理论、不完全契约理论、盈余功用理论等相关研究,对会计准则趋同、盈余持续性、投资效率和数据资源相关的文献进行总结归纳,试图理清本文研究的潜在理论和文献贡献。进一步,围绕盈余持续性这个核心研究话题,本文就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未来对策三个层次递进的维度进行了系统讨论。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2.1.1委托代理理论
作为现代企业理论的重要分支(张维迎,1999),委托代理理论经过了一段长时期的发展。Berle and Means(1932)首次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观点,自此,现代企业的代理问题备受关注。历经四十年,Jensen and Meckling(1976)正式提出了委托代理问题。在传统企业结构中,公司所有者自己经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一致,并不存在着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企业在大规模扩张中不断引入新的投资者,使得原有股东的股权被稀释,意味着企业原有的股东不再是完全的所有者,同时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企业经营者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职业经理人市场便应运而生。在现代企业管理结构中,开始组建董事会,由董事会聘请经营者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这种治理结构使得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不再一致,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股东成为了委托人,管理者成为了代理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产生。后续研究将委托代理理论下的代理冲突分为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中小股东、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三类冲突。
(1)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
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代理问题会带来股东对管理者激励、监督的成本增加,加上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企业代理成本上升,对企业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何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成为现代企业研究的重要命题。依据代理理论,解决公司代理问题的思路有两种:一是通过激励监督机制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目标趋于一致,二是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监督与激励机制的建立更多的是从企业内部进行考量,如何从内部公司治理解决代理问题,是现代公司治理研究的核心命题。代理问题自提出以来,公司治理环境的改善能够缓解代理问题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从企业内部来讲,当公司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时,管理者也更容易对企业盈余进行操控(Fama,1980),公司治理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盈余管理水平(Ocak and Arikboga,2017),减少盈余波动,提升企业盈余的持续性,改善盈余质量,从而提升公司价值,即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缓解代理问题(Fama and Jensen,1983)。另一方面,降低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除了依赖内部公司治理的完善外,还需要配套相应的政策制度。盈余是企业管理者生产经营的成果,盈余持续性是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对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雷倩华等,2020),也反映了企业的代理问题。当企业存在代理问题时,管理者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可能会做出非效率投资,包括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Narayanan, 1985; Stein, 1989)。因此,代理问题的改善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投资效率。
2.2文献综述
2.2.1盈余持续性相关文献
作为企业盈余质量的重要特征(Sloan,1996;Schipper and Vincent, 2003; Richardson et al.,2005;张国清和赵景文,2008;杨晋渝等,2014),国内外学者从盈余持续性的内涵、度量方式、影响因素、经济后果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分述如下:
(1)盈余持续性的内涵
Graham and Dodd(1934)提出了盈余在未来重复性不一致的问题,他们根据盈余在未来重复的频率将其分为永久性和暂时性两类,认为永久性盈余是未来能够重复实现的盈余,而暂时性盈余只在会计当期发生,这一区分为盈余持续性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盈余持续性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从时间序列的角度对盈余持续性进行了界定,Freeman et al.(1982)首次对盈余持续性进行了定义,他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对未来盈余的预测能力。Kormendi and Lipe(1987)、Lev(1989)将盈余持续性定义为盈余中未预期的部分对未来盈余的影响。后续研究中,有学者进一步将本期盈余能够延续到下一期间的程度界定为盈余持续性(Sloan, 1996; Richardson et al., 2005)。也有学者从盈余自相关的视角进行了界定,Lipe(1990)认为盈余持续性是当期盈余中未预期盈余转变为永久性盈余的程度。Anctil and Chamberlain(2005)将企业盈余的时间序列相关界定为盈余持续性。
中国学者对盈余持续性的界定多借鉴国外文献。赵宇龙和王志台(1999)开启了中国盈余持续性的研究;张兰萍(2006)综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在研究中将盈余持续性界定为对当期盈余造成影响的事项对未来盈余产生影响的时间及程度,后续也有研究采用了类似的定义(程延拓,2009;吕春然,2010);李世辉和曾辉祥(2016)将盈余持续性定义为企业当期实现的利润在未来期间可以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但更多的学者在进行盈余持续性研究时沿用了Sloan(1996)等学者的定义(李卓和宋玉,2007;张国清和赵景文,2008;肖华和张国清,2013;宫义飞和谢元芳,2018)。
3.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与盈余持续性 ...................................... 44
3.1问题提出 ................................................ 44
3.2制度背景介绍 ....................................... 47
4.盈余持续性与企业投资效率 ................................. 127
4.1问题提出 .................................... 128
4.2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130
5.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会计确认问题对盈余持续性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 167
5.1问题提出 ...................................... 168
5.2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171
5.新经济背景下数据资源会计确认问题对盈余持续性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5.1问题提出
伴随信息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升,数据巨大的潜在价值正在被迅速唤醒,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政府治理效率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截至2018年,全球47个国家的数字经济规模已占GDP比重的40;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将数据列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并列的第五大生产要素。而微观企业则更早地察觉到数据的价值,并将其运用在具体地经营管理实践中,阿里巴巴、腾讯、尚品宅配等优秀企业案例展示了数据在需求预测、产品创新、运营效率提升等多方面的出色表现,为消费者、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了巨大的价值;根据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零售行业的营业利润率提升60%以上(Manyika等,2011)。可以说,数据已经逐渐从企业生产经营附属品的角色,转变为推动企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动力。
数据是时代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作为新的资源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并没有完全的反映这一新的经济要素,这就导致由于这些新资源的存在以及发挥作用,对于尤其是依赖于这些经济资源的企业而言,很可能会对其盈余持续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未来最珍贵的资源不会是石油,一定是数据19,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对深化分工、促进技术融合与创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肖旭和戚聿东,2021)。如今,苹果、亚马逊、谷歌等互联网产业新贵已取代通用电气、可口可乐等传统企业,成为全球高市值企业,截至2019年底,全球市值前十的企业中有八家是数字平台企业。但同时,如何对这些企业的价值进行合理地估计则成了一个难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源于现有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缺乏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如果能在这场由数据驱动的大变革中,及时、准确地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并披露数据的重要价值,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好、利用好数据,最大化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对增强财务报告的有用性也十分必要(黄世忠,2018)。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变化,2018年版的《财务报告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Reporting)》20(以下简称《概念框架》)重新修订了资产的定义,着眼于资产的本质特征,扩大了企业可确认的资产范围,为在财务报告内披露与数据有关的信息提供了可能性。
6.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研究结论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盈余及其持续性信息在提升估值准确性、完善合约设计和保护投资者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持续性较好的盈余信息所蕴含的决策价值很可能更大。因此,本文围绕盈余持续性这个核心研究话题,就其潜在的影响因素、经济后果和未来对策三个层次递进的研究思路展开了讨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就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而言,本文实证检验了2007年、2014年两次会计准则趋同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和变化,分析结果表明:首先,两次准则的趋同均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整体而言,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也促进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且该发现在处理了潜在的内生性等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后依然保持一致。其次,由于两次准则趋同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具体准则项目不同,从而两次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的细分构成部分的盈余持续性有着不同的影响,表现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程度深、变动大的新会计准则的引入,对与之紧密相关的应计项目构成部分的盈余持续性提升也越明显。其中:2007年会计准则趋同进程中新引入了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具体准则,使得2007年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中与金融资产和负债相关的盈余持续性的提升作用更明显;2014年准则趋同中对原有准则的调整主要集中在长期资产和负债项目上,使得2014年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中的长期性经营资产细分构成项目的盈余持续性提升作用更大。再之,进一步结合中国的特定国情和经济特征发现,2007年的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中的边际作用更为明显,表明实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的新会计规则也会受到各国政治体制、经济特征的影响。另外,两次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影响还会受到是否为央企以及企业所处外部信息环境的干扰:一方面,2007年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改善效果在地方国企中的边际作用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两次准则趋同对应计项目盈余持续性的提升作用在外部信息环境好的情况下更明显,说明企业所处外部信息环境和准则趋同之间可能存在着叠加效应。
参考文献(略)
相关文章
UKthesis provides an online writing service for all types of academic writing. Check out some of them and don't hesitate to place your order.